中國古代佛教寺院建築。在福建省泉州市鯉城區西街。創建於唐垂拱二年(686)。原名蓮花寺,開元二十六年 (738)改今名。宋代有支院百餘所,元至元二十二年(1285)並為大寺,賜額“大開元萬壽禪寺”。寺南向,現存主要建築有天王殿、拜亭、大雄寶殿、甘露戒壇、藏經閣、功德堂和東西石塔等,占地面積1.7萬平方米。1982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大雄寶殿又名紫雲大殿,建於垂拱二年,屢圮屢修,現存系明代重重建,為重簷歇山式建築,面寬九間,進深六間,高20米,建築面積1337.75平方米,因用柱多,俗稱百柱殿。殿內鬥栱刻有飛天樂伎24尊,人身鳥足,背有翅膀,袒胸露臂,體態輕飄,手執樂器或捧持祭物,頭頂梁架和鬥栱,為中國木構建築所罕見。大殿後廊有波羅門式浮雕青石柱一對,殿前月臺的基座上砌有人面獅身青石浮雕72幅。甘露戒壇在大殿之後,北宋天禧二年(1018)增建,歷代重修,現存為清初重建的重簷八角攢尖式建築,深36.3米,寬22.6米,面積820.38平方米,壇五級,仍仿宋制。壇頂藻井結構復雜,鬥栱也附刻飛天樂伎,別具風格。大殿東側有檀樾祠,硬山式建築,原祀黃守恭,為閩、臺黃姓祖祠。

  山門內至紫雲大殿之間,列置唐、宋、明石經幢和小石塔共15座。造型雕刻均極精美。

  東西塔在紫雲大殿前,二塔相距約200米。東塔名鎮國塔,唐咸通六年 (865)始建五級木塔,南宋寶慶三年(1227)易為七級磚塔,嘉熙二年至淳祐十年(1238~1250)改為八角五層樓閣式仿木構的花崗石塔,通高48.24米,占地85.8平方米,每層開四門,設四龕,外有回廊,護以石欄,可環塔而行。塔心為八角形實心體,每層各辟一方洞,以架梯上下。塔基為須彌座,砌以青石浮雕釋迦牟尼故事39幅。門、龕兩旁浮雕佛教人像共80尊,神態各異,刻工精巧。西塔名仁壽塔(見圖)。五代梁貞明二年(916) 閩王王審知建七級木塔,稱無量壽塔,北宋淳熙間易木為磚,改今名。南宋紹定元年至嘉熙元年 (1228~1237)改磚為石,先東塔10年而成,通高44.06米。除須彌座石刻系花鳥浮雕、石鬥栱作法稍異外,制度規格與東塔基本相同。

開元寺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以後,國傢先後於1952、1960、1973年撥款進行3次修繕,重修瞭紫雲屏、天王殿、大雄寶殿、甘露戒壇、藏經閣,加固東西兩塔,安裝鐵門、鐵梯,重建拜亭和東西長廊,整理周圍環境。現由泉州市宗教處領導的開元寺寺務管理委員會負責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