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北方青瓷窯址。在河南省禹縣城關鈞臺。遺址東西長1100 多米,南北寬約350米,文化堆積層厚達1~2米以上。1974年河南省博物館進行瞭全面鑽探和重點發掘。鈞窯初創於唐,盛於北宋末年,衰落於元,明代停燒,是宋代五大名窯之一。它的技藝成就對各地瓷窯產生瞭影響,成為中國一大瓷窯系統,即鈞窯系。鈞臺窯址是北宋後期的官辦瓷窯之一,所燒制瓷器均集貯宮中,被歷代皇室所珍藏。該遺址1988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遺跡 已發現11座由陶窯發展而來的半倒焰式窯爐,皆為就地挖築,全系土壁,有的在窯門或煙囪口部砌築少量小磚。窯門多數向北,個別向西,可能是為利用自然風加強火力。窯多為圓形或馬蹄形,是單火膛窯,長方形的雙火膛窯隻發現1座,窯室後壁中間和兩角設計3 個扇面形煙囪。窯室內燃燒溫度達1200℃以上,可利用氧化焰轉還原焰,使復雜的鈞釉產生特殊的窯變。這些窯爐分佈比較集中,有的排成一線,有的三窯鼎立,中間設有作坊。

  遺物 窯區內出土很多窯具,其中有筒狀匣缽、漏鬥形匣缽和鋸齒狀圓形支燒具等;另有修理瓷坯用的銅刀、鹿角抿子等工具和瓷土、釉藥、彩料等原料。出土的鈞瓷釉色多變,有天藍、紫紅、月白、豆青、米黃等色。器形有各式花盆、奩、尊、碗、盤、爐、缽、洗等,胎質堅硬致密,造型端莊大方。盆、奩的底部,按照器形大小排列刻有從一到十的漢字編號。還發現有用鈞瓷泥制作的“宣和元寶”錢模。

  遺址內還出土有一定數量的汝瓷、影青瓷、白地黑花器和天目瓷,器形有碗、盤、缽 、罐、盆、盒、瓶、枕、燈臺、爐、高足碗、壺、器蓋和各種人物、動物等小玩具。

  宋代鈞瓷以銅的氧化物作為著色劑,在還原氣氛下燒制成功銅紅釉,對後世的陶瓷工藝有深刻的影響。元代的釉裡紅、明清時期的寶石紅、霽紅、郎窯紅和桃花片等,都是在鈞瓷的影響下發展成的。

  遺址保護 鈞臺鈞窯遺址發掘後,受到瞭當地政府的保護。1986年河南省人民政府公佈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劃定瞭保護范圍,同時撥款為1號和7號窯爐修建瞭民族形式的保護房和圍墻。

  

參考書目

 趙青雲:《河南禹縣鈞臺窯址的發掘》,《文物》1975年6期,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