擊奏膜鳴樂器。按傳統分類法,屬打擊樂器類。

  概述 中國鼓的起源久遠,與美索不達米亞、古埃及、印度等,同為世界上鼓的最早發源地。中國除本土源流的鼓外,歷代還吸收瞭許多外來的鼓。至今,中國傳統的鼓在中原地區仍占主流,邊疆少數民族的鼓則既受本土源流鼓的影響,也受外來鼓的影響,特別是與阿拉伯系和印度系的鼓有淵源關係。許多外來鼓在各族人民的長期藝術實踐中,得到不同程度的改革和發展,久已被看看作是自己的民族樂器,但其中也有不少仍保留原來的形制或名稱。

  中國鼓在歷史上對周圍鄰國曾產生較大影響,尤其是對朝鮮和日本,有些鼓在中國已難見到,但在那裡仍沿用至今。現代在中國流行的管弦樂、軍樂用的大、小鼓、定音鼓和輕音樂、伴舞爵士樂所用的套鼓等,系清末以後從歐美傳入。

  傳統鼓 有明顯中國特色的鼓,主要發源於中原地區。有關傳說和古籍記載甚豐。關於最早的鼓,《世本》:“作鼓”;《帝王世紀》:“嚳命倕作鞞”,“黃帝殺夔以其皮為鼓”(夔是一種動物);《禮記》:“土鼓蕢桴葦蘥,伊耆氏之樂也”(土鼓──陶土制的鼓筒,蕢桴──以草裹土紮成的鼓槌),“夏後氏之鼓足”(鼓足──下有支腳的鼓)。這些記載已無可稽考。河南安陽殷墓出土的一面蟒皮木筒鼓,雖已朽殘,但仍清晰可辨,為一較矮的粗腰筒鼓。殷墓還出土一面商代雙鳥饕餮紋銅鼓(銅鼓屬體鳴樂器),系按皮膜木筒鼓的形狀鑄成,形似現在的堂鼓,鼓筒一側有四足,系供臥置。據考,甲骨文中的

是臥置鼓的正面形象, 是鼓上的裝飾, 是鼓體, 是鼓足,正和那面銅鼓相符。另有 字,其右偏旁似一人手執槌擊鼓,卜辭中有 字,似為鞀(俗稱撥浪鼓、貨郎鼓或搖鼓)。

  據《詩經》、《周禮》、《禮記》等大量古書記載,中原地區鼓的形制,在秦漢前達20餘種。從這些文字記載和發掘出的文物,可以看出當時鼓的發展和達到的水平。從制鼓材料來看,最早用陶土做筒,殷商已有木筒鼓。鼓膜在原始時期已用獸皮。《詩經》記載有鼉鼓,鼉也稱,據考,“鼉似蜥蜴,長丈餘,皮可冒鼓”。從上述銅鼓的皮紋看,可能是一種爬行類的皮。此外還記載有用蟒皮和麋皮等做的鼓皮。當時的鼓,一般都是雙面蒙皮,用釘子成排釘在鼓筒口緣。鼓筒形狀,無論大小高矮,幾乎都是粗腰筒(枇杷桶)形。先是在鼓筒側面安腳使鼓臥置,進而以一根柱貫穿鼓筒,將柱子立於地上或車上,後來將鼓懸於簨(懸鐘、磬的木架)上。《禮記·明堂位》:“夏後氏之鼓足,殷楹鼓,周懸鼓。”當時有腳的鼓有土鼓、鼉鼓、皋鼓、鼖鼓或賁鼓;用柱撐的有楹鼓、建鼓、一根柱上串裝兩個鼓的路鼓、串3個的靈鼓、串4個的雷鼓或靁鼓;用架子吊起的懸鼓、鼛鼓、晉鼓等;還有稱“提”的鼓上有曲木提柄的馬上用鼓。鼓槌最早用草紮成,後來用木制,還有用繩裝上土球或蠟球的鞀的耳槌。鼓的大小有多種,大的如“鼛鼓,長丈二尺”,“鼓長八尺,鼓四尺、中圍加三之一,謂之鼖鼓”,“晉鼓長六尺六寸”等。這些大鼓多用於軍事或役事。小鼓統稱為鼙、鞞或罷,有應、朔、等。鞀又稱鞉或鞀,是以手舉著搖轉擊奏的鼓,一般較小,構造類似有柱的建鼓,以一根棒貫串鼓筒,也有一根棒上串裝2、3、4個鼓的路鞀、靈鞀、雷鞀或靁鞀。還有一種樂器,《周禮》中稱拊,《禮記》稱拊搏,《樂記》稱拊鼓,原先不是鼓,“拊形如鼓,以韋為之,實之以糠”,即象個皮袋裡填滿糠的枕頭,以掌拍擊,當屬體鳴樂器。至明朝,《會典》中記載搏拊已成為雙面蒙皮的粗腰筒形鼓。

  綜上所述,在樂器不多的遠古時期,鐘、磬、鼓等擊奏樂器處於重要地位,尤其是鼓,其重要性自古迄今歷久不衰。中國鼓在原始時期(約公元前21世紀前)即已用於音樂、舞蹈、詩歌;至周代,在隆重的禮儀樂隊中,有大小鼓和鞀多種,在大型音樂中常以鼓的獨奏為前導。當時鼓還普遍用於勞動、祈神、求雨、祛邪驅魔、巫術、宗教、戰爭、役事、慶典和生活各方面。

  歷史性鼓 由秦至漢,國傢統一,經濟日益繁榮,各族人民間和鄰國間交往臻密。從這時起直至清朝的約2000年中,少數民族和亞洲其他民族的音樂和樂器,不斷傳入中原,對中華民族音樂藝術的豐富和發展產生重大影響。外來的鼓連同擊奏技法和鼓曲也不斷傳入,在此期間形成兩股源流:①中原地區原有的各種傳統鼓,幾乎都保留下來並有所發展;②以阿拉伯系和印度系為主的外來鼓不斷傳入,有時占主要地位。據歷代史書記載,唐代鼓的種類達30多種,清代達50餘種,其中幾乎半數是少數民族和外來的鼓。這些鼓在中原曾長期盛行,至後期日漸衰落,清以後更趨少見,成為歷史性的鼓,僅見於一些不詳的記載。歷史性鼓約有下述幾種:

  鍋形鼓 包括鍋、盆、壇、罐等形,一般為單面鼓。①簷鼓,《舊唐書·音樂志》:“簷鼓如小甕。”②齊鼓,《事類賦》引南朝陳《古今樂錄》:“齊鼓如漆桶大,一頭設齊於鼓面如麝臍,故曰齊鼓。”鍋形鼓在阿拉伯、土耳其、波斯和印度起源早,流傳廣,可能由上述地區傳入中國。

  粗腰筒形鼓 雞婁鼓,近似球形,鼓面較小,用時左腋下挾此鼓,右手持棒擊奏,同時左手持鞀搖擊。日本尚存此鼓,用法大致如上;印度馬德拉斯鼓與此形似。兩者均以手擊。

  圓柱筒形鼓 ①羯鼓,又稱兩杖鼓,宋時亦稱揭鼓,鼓筒基本呈圓柱形,中腰稍粗,兩面鼓膜以繩拉緊,橫臥於鼓架,以雙手各持一杖擊兩面。日本稱鞨鼓,鼓膜直徑23厘米,筒長30厘米。印度森達鼓與此形似。②答臘鼓,又稱揩鼓,形似羯鼓,略粗而短。擊奏時用左手掌平托鼓筒,以右手指彈擊或摩擦膜面發聲。

  細腰筒形鼓(砂漏形) ①都曇鼓,形狀似今朝鮮族的杖鼓而稍小,鼓膜以繩拉緊,用槌擊。②毛員鼓,唐杜佑《通典》:“毛員鼓似都曇鼓而稍大。”從五代王建墓浮雕上看,都曇鼓大於毛員鼓,系以手擊鼓的兩面。除上述兩種,漢以後出現的細腰鼓形制或名稱甚多。宋陳暘《樂書》:“杖鼓、腰鼓,漢魏用之。大者以瓦,小者以木類,皆廣首纖腹,宋蕭思話所謂細腰鼓是也。……後世所謂之杖鼓、拍鼓,亦謂之魏鼓。”雙面細腰鼓在印度起源較早,至今盛行,如替密拉,杜杜依和胡留克等,約與上述各種細腰鼓類似。阿拉伯細腰鼓多為單面。持鼓擊奏姿勢,在隋唐時代和印度、阿拉伯也相同,均席地而坐,將鼓橫置於盤曲的腿上,或以一手持鼓。

  上述各種鼓,大部分是在漢魏時期(3~4世紀)傳入中原,主要用於與外來音樂結合的隋唐燕樂。此外,箍圈形的達卜(手鼓),亦出現於北魏;在明《三才圖會》上有一種有柄的手鼓;在清《律呂正義》、《皇朝禮樂圖式》上有那噶喇;在《大清會典圖》中有蚌札和達佈拉,均系由南方或西北鄰國傳入。

  民族鼓 現今各民族流行的鼓,種類繁多,多數是經過長期藝術實踐流傳下來的,多數鼓各有一定的使用場合和方法。各地區各民族的鼓,構造和形制各有特色。

  圓柱筒形鼓 ①“增疆”,景頗族大鼓,大者長達3米多,直徑80厘米上下,雙面膜以皮條拉緊,橫懸於架上由兩人同時擊兩面,常用於室外大型歌舞伴奏;②“貢”,侗族大鼓,常稱侗鼓,筒長約160厘米,膜徑40厘米,兩端或一端蒙牛皮,以竹釘張固,常用於節日或集會信號。③太平鼓,兩面膜用釘子繃緊,相傳由答臘鼓演變而來,流行於西北民間。

  粗腰筒形鼓 ①大鼓,鼓膜直徑100厘米以上,由一人或數人各執雙槌擊奏,常用於節日慶典;樂隊用的大鼓膜徑約在50~100厘米之間;②堂鼓,一般膜徑為23厘米上下,高33厘米,常用於民間器樂合奏和戲曲、歌舞音樂;③同鼓,堂鼓的一種,膜徑約半米,用於“十番鼓”或“十番鑼鼓”,有獨奏的鼓段;④戰鼓,膜徑有27~54厘米多種,高度相對低於大鼓和堂鼓,比堂鼓發音略低而響,使用場合同堂鼓;⑤書鼓,較扁小的粗腰筒形,膜徑約24厘米,高8.5厘米,置於輕便支架上用單簽擊奏,是北方各類說唱音樂的重要伴奏樂器;⑥腰鼓,較堂鼓直徑小,膜徑16厘米,筒長34厘米,也有更大或較小的,與明代雅鼓相似,常由舞蹈者掛在腰側,執雙槌邊舞邊擊;⑦“草高”,朝鮮族小鼓,扁如書鼓,直徑約25厘米,有柄,用時左手執柄,右手用棒槌擊奏,常用於慶豐收“農樂舞”和其他歌舞伴奏,一般由婦女演奏;⑧圓鼓,朝鮮族腰鼓,形似漢族小鼓,用法似長鼓;⑨高山族大鼓,與漢族堂鼓形似,鼓膜直徑在24~45厘米之間,常用於祭祀、節慶、婚禮、宴會和農業播種、驅蟲等場合;⑩“卡奔奔難”,一種蒙山鼠皮的小鼓,直徑約12厘米;⑪“光攏”,傣族的一種大鼓,中腰稍粗而近於圓柱形,鼓膜以皮條拉緊,臥置於架上邊舞邊擊。還有一種小鼓與漢族堂鼓相似,多用於潑水節劃龍船和歌舞伴奏;⑫“光邊”、“光養”,鼓筒兩端一大一小,腰部稍隆起,雙面鼓膜以皮條拉緊,大者長1米多,由兩人抬鼓1人執槌邊舞邊擊,一般長約60餘厘米,臥置於四腳架上,左手持彎槌和右手以掌擊奏。還有一種小鼓掛在胸前擊奏,這類鼓流行於雲南傣族地區,漢語稱橫鼓或平鼓;⑬“奘絡”,壯族大鼓,為單面膜粗腰筒鼓,有大有小,一般膜面直徑約0.5米,似堂鼓,用於喜慶節日和壯劇樂隊;⑭“戈日橫橫格勒克”,牛皮鼓,流行於內蒙古草原地區,兩面牛皮膜,直徑約85厘米,以柱貫串鼓筒置於地面,形似建鼓,用彎形長柄槌擊奏。過去用於宗教,現在常用於歌舞伴奏。

  淺筒形鼓 ①環鼓,納西族古樂隊合奏用鼓,形似板鼓,以單根棒槌擊奏;②板鼓,又名單皮,單面皮膜包至鼓框下緣,鼓筒木框厚實,內膛上小下大呈喇叭形,鼓面擊奏部分直徑僅5~10厘米,用時將鼓懸於支架上,以兩根鼓簽擊奏。京劇、北方戲曲用鼓心膜徑較小的板鼓,南方“十番鑼鼓”用鼓心較大的板鼓,在合奏伴奏中常居指揮地位,有時用於獨奏;③燥鼓,形似板鼓,鼓心膜徑約3厘米,用於祁劇伴奏;④點鼓,又名懷鼓,外形如雙面膜的書鼓,內膛如鼓心小的板鼓,用時右腕扶鼓框立於右膝上,以小指外其餘四指執鼓棒擊朝前的鼓面,同時左手執板擊節,用於“十番鼓”或昆曲清唱。

  細腰筒形鼓 ①蜂鼓,壯族腰鼓,又稱橫鼓,兩端形狀大小不一,兩面皮膜均繃於鐵圈上,再以繩索拉緊繃於筒口,兩面發聲各異,長約60厘米,用時懸置胸前,或以雙手拍擊,或右手持杖左手以掌擊奏,常用於歌舞伴奏;②“丹不勒爾”,蒙藏喇嘛寺廟用鼓,形似兩個底對底扣在一起的碗,類似鞀鼓以耳槌擊奏;③“卜”,朝鮮族的長鼓或杖鼓,源自古代細腰鼓,兩面牛皮鼓膜各繃緊於鐵箍上,以皮條或繩索將扣在鼓筒兩端的鼓膜拉緊,木制鼓筒中段細腰為實心,兩端空腔大小不一,發音不同,筒長約70厘米,用時以肩帶懸於身前或置於架上,右手執細長鼓杖,左手並指,分擊鼓的兩面,用於長鼓、農樂舞和器樂合奏;④“狼漲”(狼鼓),兩面蒙牛皮,以繩拉緊,形如朝鮮族長鼓,用細木條或手拍擊,用於“福州十番”或閩劇伴奏。

  座墩形鼓:象腳鼓,形如高腳酒杯,上口蒙膜以皮條拉緊,懸於身側以手拍擊,普遍流行於傣、佤、景頗等族民間歌舞,形制大小不一,大者1米上下至近2米長,膜徑30厘米上下。

  長筒形鼓 ①“郭冬郭”,瑤族長鼓,筒細長,腰細中實,雙面膜,不同地區的瑤族鼓形略有差別,一般斜掛於腰側以手拍擊,或手握鼓腰擊奏,主要用於歌舞伴奏;②“各騷”,瑤族長鼓,有大小兩種,發聲高低有別,雙面蒙黃猄皮或牛皮,以棕繩拉緊,高音“各騷”長約110厘米,鼓面常塗以黃泥以改變音色,故稱黃泥鼓,低音鼓碩大,不塗黃泥,常用於節慶歌舞場合;③“尖漚”,流行於雲南阿佤山區佤族竹鼓舞伴奏,鼓筒用青竹制作,長約90厘米,直徑約12厘米,上口蒙牛、羊皮,下端竹筒劈紮成束腰狀並與三腳架連接,立置於地面以雙槌擊奏;④“格昂貢”,佤族腰鼓,又名蜂桶鼓,筒長約60厘米,用木棉、枇杷等樹幹挖成,雙面蒙山驢皮,以棕繩拉緊,豎挎於腰間拍擊,原擊奏單鼓,經改革後常1人擊奏4~6個或更多個鼓,常用於喜慶節日歌舞場合;⑤漁鼓,又稱道筒,一般用長近100厘米,直徑約6厘米的竹筒制作,下口蒙豬腸衣膜,用時左手抱鼓,右手拍擊朝下的鼓膜,常與簡板一起用作“道情”類曲藝音樂的伴奏樂器。

  箍圈形鼓 ①八角鼓,鼓框淺而呈等邊八角形,一邊拴長穗,其餘各邊裝有一對小銅鈸(有的多至21對),單面蒙蟒皮或牛、羊皮,用時左手執鼓框,右手以指彈、挫或以指、掌拍擊,同時間以搖鼓發鈸聲,為北方曲藝“單弦”的主要伴奏樂器,明代已流行於北京一帶;②太平鼓,呈團扇形,鼓圈連柄均用鐵條彎曲而成,蒙驢、馬、羊皮,柄下端綴鐵環或小鈸,一手持鼓柄,一手執藤條擊鼓,間可振動鈸環發聲,常由舞蹈者持奏,明、清即已流行於民間歌舞;③“達卜”,維吾爾、塔吉克、烏孜別克等族的手鼓,維吾爾族達卜膜面直徑約40厘米,框內壁綴一圈小鐵環,蒙驢、羊皮或蟒皮,一般由男子擊奏,廣泛用於歌舞和樂隊;“納格曼達卜”,維吾爾族歌唱用的鈴鼓,框邊三處裝有小鈸片,塔吉克族也有這種鈴鼓;④邊鼓,流行於廣西壯族自治區,鼓筒竹或木制,直徑約24厘米,深約4~5厘米,單面蒙牛、羊、豬皮或蟒皮,膜徑約25厘米,武鳴一帶常以左手持鼓,以右手或持棒擊奏,巴馬東山一帶常以雙手拇指和掌心托鼓,其餘手指擊鼓,用於戲劇、歌舞伴奏;⑤八音鼓,流行於廣西壯族自治區及與貴州交界的仡佬山寨,木制鼓框,直徑約26厘米,深約11厘米,也有較小者,雙面蒙水牛皮或其他獸皮,以竹釘緊固,框邊裝有鐵絲柄或栓有佈條的鐵環,左手執鼓,右手持棒槌擊奏,用於八音(或八仙)樂隊;⑥“日木”,流行於四川羌族地區的手鼓,皮蒙羊皮,膜面直徑約38厘米,鼓框高約11厘米,背後栓有持鼓用的弓形把手,左手持之,右手執弓形槌擊奏,用於跳鍋莊和鈴鼓舞等;⑦環鼓,與團扇式太平鼓相似,鼓面直徑約35厘米,流行於內蒙古,用於民間歌舞;⑧“那額”,藏族手鼓,鐵條鼓圈木柄,形似團扇,鼓槌呈弓形,多用於熱巴舞;⑨“平高”,朝鮮族鈴鼓,與一般鈴鼓的構造與用法相似;⑩“抓鼓”,赫哲、達斡爾、鄂倫春、滿族的手鼓,鄂倫春稱“溫痛”,或稱神鼓,單面蒙鹿皮或犴皮,直徑約60厘米,背面交錯紮有皮帶,左手執皮帶,右手持槌,用於薩滿歌舞伴奏。

  鍋形鼓 ①“納格拉”,維吾爾族鐵鼓,由鼓面直徑約為27.5和20.5厘米的兩個上大下小形鑄鐵鼓組成,單面蒙羊皮或駝羔皮,鼓膜以皮條拉緊,雙手各執一槌分擊兩鼓,常和嗩吶、“冬巴”合奏,有成套的合奏曲,鼓點技法高深,用於節慶和歌舞;②“冬巴”,維吾爾族大鐵鼓,與納格拉形同而較大的低音鐵鼓;③“納加拉”,更大的低音大鐵鼓,在10世紀前後出現於土耳其、敘利亞和埃及地區,至今亞、非、歐許多地區均有與此同名形似的鼓,也是定音鼓的始祖;④缸鼓,鼓筒上半部呈圓柱形,下半部由粗漸細,象大口水缸,雙面膜,隻擊上膜,用雙槌擊奏,傳說南宋梁紅玉擂缸鼓助陣;⑤花盆鼓,可能由缸鼓演變而來,不同僅在於鼓筒上半部呈粗腰形,鼓膜直徑約48厘米,廣泛用於民間器樂合奏和戲曲伴奏,音色較堂鼓柔和,解放後改革有定音花盆鼓;⑥潮州大鼓,鼓筒呈水缸形,兩面蒙水牛皮,上膜直徑約51厘米,下約28厘米,高60厘米,用時將鼓置於木架上以雙槌擊奏,在“潮州鑼鼓”中居指揮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