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最古老的音樂文化。它產生和發展於西元前32世紀~西元5世紀的漫長歷史階段,反映瞭從氏族社會逐步解體至奴隸制走向崩潰這一歷史發展過程的社會生活。它在思想內容和藝術形式上綜合瞭當時東、西方的文化成果,對後來歐洲各國音樂的發展有深遠影響。

  古希臘的音樂 流傳至今的古希臘音樂的第一手資料極為有限(殘存的樂譜還不到10件)。關於古希臘音樂的知識主要來源於當時的繪畫、雕塑、文學詩詩歌、史學、哲學著作等。綜合這些史料,可以對當時的音樂狀況有所瞭解。

  古希臘的地理范圍除巴爾幹半島南部的本土外,還包括愛琴海諸島、小亞細亞西岸、地中海沿岸以及黑海沿岸的廣大地區。在愛琴海南端的克裡特島和伯羅奔尼撒半島的邁錫尼等地發掘的屬於公元前3200~前1200年的“愛琴文化”(也稱“克裡特-邁錫尼文化”),是迄今發現的古希臘最早的文化。在考古發現的墓穴畫裡描繪瞭伴隨有歌唱和樂器演奏的舞蹈場面。古希臘的舞蹈總是伴有歌唱和管樂吹奏的。那時器樂已有所發展,它同勞動和禮儀有聯系。在一幅克裡特的壁畫上反映瞭陶器匠在音樂聲中舉著各式各樣的陶器行進。畫上的青年人有的在歌唱,有的在吹奏雙管阿夫洛斯,彈奏多弦的基薩拉和晃動響板類型的西斯特爾。在愛琴海沿岸和島嶼還發現瞭演奏裡拉、基薩拉和阿夫洛斯的音樂傢的小雕像。

  屬於公元前12~前8世紀的所謂“荷馬時期”遺留瞭較多的文物資料。傳說由盲詩人荷馬記述的兩部史詩《伊利昂紀》和《奧德修紀》產生在公元前10~前8世紀,其核心內容可追溯到公元前12~前11世紀,這些史詩反映瞭古希臘原始氏族制度逐步解體和奴隸制開始形成時期的社會生活,其中不少涉及當時的音樂狀況。如《奧德修紀》中記述瞭女奴們以舞蹈和歌唱迎接主人遠征歸來的情景。

  “荷馬時期”廣泛流傳過各種勞動歌曲,如磨工歌、織佈歌、割麥歌、放牧歌等。葡萄的豐收常常伴隨著青年男女的有領有和的勞動歌舞。在婚喪禮儀上分別演唱婚禮歌和葬禮歌。在荷馬時期還形成瞭“英雄史詩”的體裁,它是由凱旋歌和葬禮歌演變而來。史詩本身既是詩歌文學,又是音樂作品,它由稱為阿埃德的職業彈唱藝人吟唱,用基薩拉伴奏。

在愛琴海沿岸發現的小雕塑:《吹阿夫洛斯管的少女》

  公元前8~前5世紀時期,原始公社制迅速解體和奴隸制進一步發展。隨著貿易的增長,形成瞭眾多的城邦。自公元前776年起在奧林波斯山腳下舉行瞭每4年一次的體育競技比賽(現今的國際奧林匹克運動會是這一傳統的繼續和發展)。這種體育盛會常常伴有音樂。自公元前590年起在德爾斐開展瞭音樂比賽,稱為“奉祀阿波羅的皮托競技”。起初主要是帶器樂伴奏的歌唱比賽,後來加進瞭基薩拉和阿夫洛斯的獨奏比賽。

  個人感情在詩歌中的表現,導致獨唱抒情詩歌的產生。公元前8~前7世紀在列斯博斯島形成的音樂詩歌學派,對獨唱抒情詩歌的發展有特殊意義。這個學派的代表人物有阿爾凱奧斯、薩福和阿那克裡翁等。在他們的作品中以細膩的手法表現瞭失去青春的憂愁、熱烈的愛情、痛苦的惜別等多種多樣的感情體驗。可惜音樂失傳,隻留下一些詩詞。從這些詩詞可以判斷出音樂的不同體裁,其中有贊歌、詼諧的飲酒歌、悲歌、頌歌以及器樂曲等。

  約公元前676年在斯巴達音樂比賽會上獲勝的音樂傢泰爾潘德羅斯改進瞭基薩拉,把弦增至七根,並為“基薩拉琴歌”(用基薩拉伴奏的獨唱)奠定瞭基礎。同時“阿夫洛斯管歌”(用阿夫洛斯管伴奏的獨唱)也得到瞭發展。此外,公元前586年小亞細亞阿夫洛斯學派的首腦阿爾戈斯的薩卡達斯在德爾斐用阿夫洛斯演奏瞭表現阿波羅神與龍蛇皮同搏鬥並獲勝的《皮托大曲》,開創瞭器樂獨奏和標題音樂的先例。

  公元前7~前6世紀音樂詩歌藝術在斯巴達獲得發展。音樂的社會作用受到極大的重視,將音樂作為國事活動和教育青年的重要手段。活躍在斯巴達的音樂傢和詩人有泰爾潘德羅斯、提爾泰奧斯、阿爾基洛科斯、阿爾克曼、伊比科斯和斯特西科羅斯。提爾泰奧斯寫的威嚴的悲歌和戰鬥歌曲屬齊唱抒情詩歌,用阿夫洛斯伴奏,在作戰時演唱。這些歌曲以剛毅和活躍的特征使人精神振奮。品達羅斯為競技比賽優勝者寫的頌歌,具有莊嚴隆重、情緒高昂的性質。頌歌結構是三段式,中間一段是傳奇般的故事敘述,前後兩段是對優勝者的贊譽。競技優勝者返回傢鄉時,有凱旋歌陪伴。

《演奏基薩拉》(繪畫)

  公元前5~前4世紀,是奴隸主民主政治獲得鞏固和發展的時期,也是希臘古典文化高度繁榮的時期。希臘的戲劇、音樂美學和音樂理論獲得瞭很大的發展。

  首先是希臘悲劇。它由祭祀酒神儀式中的酒神頌歌演變而來。它是戲劇、音樂、舞蹈和詩歌結合在一起的綜合藝術形式。最初由一個演員講述故事,後發展為由三個演員同時登臺。演員戴假面具,穿高底靴,女角由男演員扮演。整個演出伴有歌隊演唱(領唱與齊唱交替)和器樂演奏(阿夫洛斯或基薩拉),在可容數萬人的半圓形露天劇場演出。

  悲劇通常取材於神話傳說和荷馬史詩,以人和無法抗拒的“命運”之間的沖突,曲折地反映瞭當時的社會矛盾。悲劇劇本用詩體寫成,有單部劇和三聯劇的不同形式。

  悲劇(tragedy)一詞希臘文是“羊”(tragos)與“歌”(ode)的結合。這可能和悲劇的演出常常附加一出“羊人劇”(satyras)有關。其中歌隊裝扮成希臘神話裡的小神“羊人”(半人半羊的形象),表演輕松的短劇,以調劑劇場氣氛。悲劇的形成和它的演出都和音樂有密切關系。著名的悲劇作傢埃斯庫羅斯、索福克勒斯和歐裡庇得斯,也可以說是音樂傢,在他們的悲劇作品中音樂占瞭相當的分量,在烘托情節氣氛、揭示矛盾沖突、表達思想情感方面起瞭重要作用。

  喜劇的產生也和祭祀酒神儀式有關,它的基礎是酒神節上慶賀豐收的狂歡遊行的歌舞。“喜劇”一詞希臘文由“歡遊”(komos)和“歌”(ode)結合而成。古希臘喜劇作傢阿裡斯托芬的作品以諷刺或嘲笑的手段,誇張的表演和鋒利的臺詞,揭露不合理的社會現象。喜劇中常用音樂襯托臺詞,有時還直接用歌隊唱民間詼諧歌曲。與悲劇相比,音樂的比重較少。

  在音樂上的豐富實踐,導致瞭古希臘音樂美學和音樂理論的創立和發展。在許多傳奇的神話中(例如關於奧爾甫斯、阿波羅的故事),人們就在思索音樂的神奇力量。公元前6~前4世紀出現的許多古希臘思想傢、哲學傢研究音樂的本質,各自從唯物或唯心的世界觀出發,提出瞭不同的觀點,進行瞭有益的探討。赫拉克利特(約公元前540~前480)論述瞭音樂的辯證自然屬性,他認為“互相排斥的東西結合在一起,不同的音調造成最美的和諧”。畢達哥拉及其學派以數學的觀念揭示瞭音樂的音響學原理,認為數的比例是判斷音樂是否和諧的標準,而亞裡士多塞諾斯(約公元前375~?)則認為評判音樂的標準是人的聽覺,是人對音樂的活生生的知覺。柏拉圖(約公元前428~前347)及其弟子亞裡士多德(公元前384~前322)則論述瞭音樂的倫理道德意義和表情作用。柏拉圖認為最好的音樂“能夠使最優秀、最有教養的人快樂”,但是,他不同意“音樂藝術的尺度是娛樂”。他認為“音樂教育除瞭非常註重道德和社會目的以外,必須把美的東西作為自己的目的來探究,把人教育成美和善的”。亞裡士多德認為音樂有3種目的:“教育、消遣和精神方面的享受”,它能“使自由的人可以在暇餘時享受精神方面的樂趣”。他還說:“音樂對人的性格有顯著的影響,所以應該列入青年的教育課程裡。”他認為“多裡亞式樂調使人溫和平靜,弗裡季亞式樂調使人充滿宗教狂熱等”。古希臘思想傢、哲學傢們確立的許多概念,如“音樂”、“旋律”、“節奏”、“音階”、“調式”等,具有普遍意義,至今仍在使用。

  公元前4世紀至紀元初,希臘文化傳播到東方和西方,為當地文化結合,形成瞭希臘化時期的文化。隨著哲學、自然科學(數學、天文、地理、醫學)以及建築、繪畫等藝術的發展,音樂也獲得新發展。在大城市建造瞭專門的音樂廳,建立瞭龐大的樂隊,樂器進一步改進(提摩忒烏斯將7弦基薩拉增至11弦,以後增至20弦),啞劇舞蹈興盛,娛樂性的飲酒歌流行。當時的哲學傢和詩人對隻註重外在技巧忽略思想內容的音樂表示不滿,指出這種音樂“什麼也不能表現,而隻可以撓癢聽覺神經,這使人想起烹調藝術”。音樂的這種狀況,反映瞭走向沒落的統治階級的情趣。

  古羅馬的音樂 早在希臘文化繁榮的時期,古羅馬國傢已經形成(公元前510年建立共和國)。雖然羅馬於公元前146年征服瞭希臘,但是它的文化藝術(包括音樂)卻是在古希臘文化的影響下發展的。同時,它也具有某些自己獨特的東西,這在用提比亞(tibia,古希臘阿夫洛斯的拉丁別名)伴奏的凱旋歌、婚禮歌、葬禮歌、飲酒歌中有所體現,在古老的軍歌和舞蹈中也有反映,但比較豪華、外在和喧鬧。

  古羅馬音樂文化最早的淵源是公元前5世紀伊特拉斯坎人的音樂。他們的勞動歌曲具有節奏準確鮮明的特征;他們的體操和拳擊均用提比亞伴奏。但是,古羅馬的音樂文化更多地是吸收瞭外來的成果,主要來自古希臘,同時還來自敘利亞(舞女和笛手)、巴比倫、西班牙(來自卡迪克斯的著名舞女)和埃及等地。

  音樂在古羅馬國傢的社會生活中起著重要的作用。為瞭對外軍事擴張和對內鎮壓奴隸,古羅馬統治階級豢養瞭龐大的軍隊,軍中配有軍樂隊、樂師和歌手,以炫耀軍威,鼓舞士氣。在雜技和戲劇表演中,有龐大的歌隊和樂隊,人數有時甚至超過觀眾。在貴族宮廷和別墅擁有水壓風琴和閹人歌手。大商人財主傢還組織有奴隸樂隊。在古羅馬文化生活中,有深刻倫理道德意義的古希臘悲劇被豪華的馬戲演出或血腥的角鬥士格鬥場面所取代。音樂在古羅馬的統治階級的手中,成為炫耀權勢或純粹娛樂的工具。

  在古羅馬的民間文化生活中,露天演出的帶假面的即興滑稽戲和獨舞啞劇獲得瞭發展。這些演出都伴有歌唱和喧鬧的樂隊伴奏(樂器來自希臘或東方)。

  古羅馬統治者對有民主傾向的文藝進行殘酷的鎮壓,例如,在公元前5世紀的《十二銅表法》中規定:“編造或歌唱含有誹謗或侮辱他人的歌詞”的人,處以死刑。

  廣大奴隸和貧民由於遭受貴族奴隸主的殘酷剝削和壓迫,生活悲慘,歷次的反抗屢遭失敗,人們在絕望中盼望身心解脫,於是臆造和流傳出“救世主”耶穌的故事。最初(公元1世紀)起源於巴勒斯坦,後傳入羅馬帝國全境,從而產生瞭基督教。隨著基督教的誕生也出現瞭為基督教服務的宗教音樂(單聲部的齊唱聖詠)。

  古希臘羅馬音樂的共同特征 根據有關的史料和殘存的樂譜分析,可歸納出下列特征:①音樂與詩歌、舞蹈以及戲劇存在著密切的聯系;②音樂是單聲部的,音域不超過兩個八度;③音樂分聲樂和器樂兩大類,但以聲樂為主;聲樂有獨唱和齊唱,歌曲的節奏服從詩詞的音節和韻律;器樂主要用來伴唱伴舞,但也出現瞭純器樂曲。樂器包括管樂、弦樂、打擊樂等不同種類和樣式的樂器。④在題材內容和體裁形式上是多種多樣的,有世俗的,也有宗教的,但以世俗的為主;⑤存在著多種音階調式,各有其不同的表情意義。調式基礎是下行的四音音列,兩個四音音列按音高順序銜接,構成一定的音階調式,各有其特定的名稱(如多裡亞調式、弗裡吉亞調式等);⑥出現瞭文字記譜法(用腓尼基文或希臘文字母標記),分聲樂譜和器樂譜兩種,標明音高,但不能記錄節奏;⑦出現瞭職業音樂傢,開辦瞭音樂學校,舉行瞭音樂比賽;⑧創立和發展瞭音樂理論和音樂美學;⑨音樂的社會作用在一定時期得到瞭充分地重視。

  古希臘羅馬的音樂文化是人類珍貴的文化遺產,研究這份遺產,有利於瞭解歐洲思想文化的歷史發展進程。(見彩圖)

公元前5世紀古希臘音樂傢演奏豎琴、基薩拉和利拉(瓶畫)

古希臘露天劇場的遺址

公元前1世紀古羅馬酒神祭祀劇(浮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