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17世紀人文主義者和愛國知識份子組織的學術性團體。三十年戰爭前後,德國的分裂狀態使語言極度混亂,濫用外來語的現象相當嚴重,為瞭純潔祖國語言,各地成立瞭語言學會。最初於1617年8月,安哈爾特·克騰受義大利語言學會的啟發,在魏瑪創立瞭德國第一個語言學會,稱“豐收學會”。成員大多是貴族,也有市民出身的學者和詩人參加,主要任務是研究語言,同時也研究文學理論,還從事文學創作和文藝批評。“豐收學會”的主要代表格奧爾格·邵特爾在《德國主要語言詳論》一文中論述瞭德語語語法、詩學、語言實質和翻譯特點,對德國統一的民族語言的形成和發展作出瞭貢獻。他是德國語言科學的先驅者之一。此外還有斯特拉斯堡的“正義松林學會”,漢堡的“德意志同志會”,呂貝克的“易北河上天鵝教派”,紐倫堡的“佩格尼茨河畔牧人花卉教派”。各地語言學會存在的時間都不長,在德國處於四分五裂時期,人們認識到語言是民族聯系的紐帶,研究統一的德國語言對保持人們的民族意識有積極的作用。在研究過程中還創造瞭一批新詞,進一步豐富瞭德語詞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