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唐、五代瓷窯遺址。在湖南省長沙市望城縣銅官鎮至石渚湖一帶的湘江岸邊約5公裡的範圍內,總面積100多萬平方米,文化堆積厚1~3.2米。燒創於唐代初期,衰於五代。該窯未見於史書著錄。1956年湖南省文物管理委員會在文物調查中發現,1957和1959年湖南省文物管理委員會、故宮博物院和湖南省博物館先後調查瞭石渚湖北岸瓦渣坪的窯址。1974年長沙市文化局再次普查,發現石渚湖南岸和銅官鎮的唐代窯址。1978和1983年,長沙市文物工作隊和湖南省博物館進行考古發掘掘。長沙銅官窯突破瞭中國古代傳統的青瓷單色釉,開創瞭中國釉下彩的先河,並把繪畫題材和詩文用於瓷器裝飾。它的發現在中國陶瓷史上具有重要意義。1988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窯址可分為兩個窯區。一是銅官鎮窯區,沿江千餘米,包括蔡傢氹、沙灣寺和誓港3處。另一個是石渚湖區,窯址分佈在石渚湖南北兩岸,面積約20多萬平方米,分佈在覺華山、陳傢坪、蘭岸嘴、長坡、王田坪、石渚等處,包括17個地點。其中蘭岸嘴一帶的遺跡保存較好,當地俗稱瓦渣坪,因此,長沙銅官窯遺跡舊稱瓦渣坪窯。

  窯區一帶蘊藏豐富瓷土,在半邊山、覺華山保存有古代開采瓷土的洞坑遺跡,在石渚湖窯區現存圓錐狀窯包20餘處,窯包附近大都保存有窯場遺跡。1978和1983年曾清理瞭3座窯,皆為沿山坡建造的“龍窯”,其中陳傢坪窯保存較完好。窯床斜坡式,長34米,寬近4米,坡度約20度,火膛、火門以及風道、煙孔、煙道、窯床壁用土磚砌成,從第9層磚開始起券,底部有多層燒結面,窯內殘存有匣缽等窯具。

  據調查和考古發掘證實,各窯場燒造的器物有區別,有的以燒造壺為主,有的以燒造碗為主,有的以燒造盤、碟為主等等,這反映在同一窯區不同窯址的生產已有所分工。窯址出土遺物非常豐富,主要有壺、碗、盤、罐、杯、洗、燈、燭臺、瓶、盒等生活用具。其次有鎮紙、硯滴、筆洗、筆

、硯等文房用品。另外還有造型生動的俑和大量象、羊、獅、蛙、雞、犬、鵝、馬、牛、豬等動物形玩具。窯具有匣缽、墊餅、墊環、托珠,工具有碾槽、碾輪、印花模、貼花模、罐耳范等。實用器以輪制為主,附件和零件大多是模制。俑和玩具主要為捏塑。銅官窯所出瓷器胎質細膩堅實,多灰白色,也有青灰、灰黃、醬色等。火候較高,胎外不少塗有一層粉白色襯釉。該窯釉色有青、綠、藍、醬、黃,還有紅釉和少量白釉,白中泛青,釉層較厚,下部多流滯現象。銅官窯的瓷器裝飾,以釉下彩繪和釉下彩飾為主要特點,是瓷器裝飾技術上的重大進步。這種裝飾技法是用鐵和銅作呈色劑,塗飾或繪畫於未經燒制的瓷器胚胎上,然後再用一層釉覆蓋,經焙燒使美麗的色彩從釉下顯現出來。釉下彩繪用毛筆繪成,內容豐富,有人物、動物、花草、山水和圖案,還有花鳥類印花,主要飾在器物內底上。貼花主要用於壺和洗上,有花、鳥、魚、獅、龍、蝴蝶、葡萄、花瓣、人物等。劃刻見於瓶、匜、壺等器體上,有鱗片、網格和以梳篦器刻劃出的蓮花圖案。在瓷器上墨書文字是長沙銅官窯的又一特點,多書寫於器物的明處。內容多為五言民歌,其次是諺語、俗語,少數為題記、款識。在窯區中出土有元和三年 (808)、開成三年 (838)、大中九年(855)、大中十年(856)等紀年的窯具和器物,為窯址燒制年代提供瞭準確的資料。

  長沙銅官窯瓷器品樣式多,實用美觀,產品遠銷國內外。遺物分佈於今陜西、河南、安徽、江蘇、浙江、廣西、山東、遼寧、湖北、廣東等省區,銷往日本、朝鮮、菲律賓、印度尼西亞、巴基斯坦、伊朗、伊拉克、埃及等地,幾乎所有唐代外銷瓷出土的地方都有銅官窯的瓷器。其中背水壺和貼花圖案具有濃厚的中亞和西亞風格。在揚州還發現一件題有阿拉伯文“真主最偉大”的背水壺,說明它有專為適應銷往國的需要而生產的瓷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