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漢高祖劉邦和皇後呂雉的陵墓。在陝西省咸陽市渭水北岸的北原上怡魏村之南。西元前195年劉邦死,葬於長陵;西元前180年呂後死,合葬於長陵。1956年以來考古工作者曾進行多次調查。1965年發掘4號陪葬墓南的陪葬坑,出土大批彩繪兵馬俑。1971~1976年發掘4、5號陪葬墓。1988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呂後陵在高祖陵東南。二陵相距250米左右。大小形制略同,皆呈覆鬥形。根據現存遺跡測得:高高祖陵東西長165米,南北寬145米,高32米,頂上東西長40.5米,南北寬15.3米。呂後陵東西長148~157米,南北寬129~132 米,高31.8米,頂部東西長38.7米,南北寬17.5米。積土約32萬立方米。

長陵劉邦墓

  陵園建於高後六年(公元前182),平面略呈方形,南北長1000米,東西寬900米,沒有明顯的門闕遺跡。四面墻壁均有遺存,以西墻保存較好,地面尚留存有長600米、高3米、寬6米左右的一段。西門門跡寬23米。園內陵塚北邊和南邊發現有大型夯土臺基、排水管道等建築遺址多處。出土“長陵西當”、“長陵東當(瓽)”瓦當。推測東園和東園建築當在陵園和陵邑的兩側。

  陵邑在陵園之北,南墻利用陵園北墻西段。平面呈長方形,南、北、西三面有墻,東面無墻。南墻長1194米,西墻長2200米,北墻長1300米。地面保存好的段落,墻基寬10米,高2~6米不等。墻基挖基槽,深約2米,上部為版築,夯築堅實。三面城垣各開一門,南北二門相對,西門辟於西城垣中央,門道有路土遺跡。

  陪葬墓在長陵東面,由陵園東門到涇河岸,廣延7.5公裡。據記載,西漢初年的著名大臣蕭何、曹參、張良、周勃等人均陪葬長陵。現存墓塚70多座,位次排列整齊有序,前後左右的行列間距也大體相當。有南北並列的,也有東西並列的;墓道有直的,也有曲折的;塚形有單塚、雙塚、三連塚。長陵及陪葬墓周圍,都有許多陪葬坑,系祭祀奉獻典儀所遺留。

  在長陵邑、陵園和陪葬區范圍內都發現有漢代遺物,常見的有磚、瓦、瓦當、水管道、鐵鏟、鐵夯頭等,其中以瓦當為最多。當面有圓形和半圓形、帶字的和圖案花紋的等。圓瓦當以花紋圖案為主,半瓦當多為素面。帶字圓瓦當有“長樂未央”、“長生無極”、“長陵西當”、“長陵西神”、“長陵東當”、“長陵東瓽”等。陶水管有圓筒形和五角形兩種。磚有方形和長方形兩種。最常見的花紋是回紋、菱形紋和柿蒂葉方印紋等。戳印在磚瓦上的陶文有“宮平”、“宮二”、“宮三”、“大三十”、“右三十”等。

  已發掘的楊傢灣漢墓是兩座並列的夫妻合葬墓,南邊(4號)墓大,北邊(5號)墓小,推測夫墓在南,妻墓在北。兩墓形制相似,墓道呈曲尺形,墓室和墓的邊壁有多級臺階,內有木構建築。4號墓遭焚毀,原貌不明,墓道有陪葬坑7 個。5號墓葬具為一棺一槨,槨的周圍及底填塞木炭。兩墓均遭嚴重破壞,出土隨葬品有彩繪陶器、陶俑和車馬飾。陶倉裡盛儲谷子、小麥、菜籽等。墓室內各發現200餘枚玉片,形狀有三角形、梯形、長方形、菱形等。質地為白玉、碧玉、墨玉等。個別玉片的四角小孔內還殘留有銀絲,據此推斷,死者當穿“銀縷玉衣”。墓主人可能是西漢文帝、景帝時間 (公元前179~前141)一個地位很高的軍事將領。有的學者認為他可能是周勃或周亞夫。

  1965年在4號墓南70餘米處的11個陪葬坑中發現大批彩繪陶俑,有騎兵俑583件、步兵(含少數樂俑)俑1965件、彩繪盾牌模型410件、鎏金車馬飾1110件。兵馬俑(見咸陽漢代兵馬俑)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