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印歐語言中的一種獨立語言。20世紀初在中國新疆發現瞭這種語言的殘卷,最初定名為吐火羅語,後來有人認為不妥。經學者考釋,此語言有兩種方言。於是將吐魯番、焉耆一帶的殘卷所代表的方言定名為焉耆語,將庫車一帶的殘卷所代表的方言定名為龜茲語。德國學者仍保留吐火羅之名,將前者稱為吐火羅語 A,或東吐火羅語;將後者稱為吐火羅語B,或西吐火羅語。最近又有人認為還是吐火羅這個名稱正確。

  吐火羅語使用的字母是中亞婆羅米斜體字母。時間可能能在6~8世紀之間。

  吐火羅語的元音分簡單元音與復合元音。輔音有喉音、腭音、頂音、齒音、唇音、半元音與流音、噝音、氣音(聲門音)、塞擦音。同梵語比較,最大的差別是:真正的吐火羅詞中缺少清送氣音、濁音和濁送氣音。另一方面,吐火羅語又增加瞭一些新的標音符號。

  吐火羅語的名詞、形容詞等有3個性:陽性、陰性、中性;有5個數:單數、對數、雙數、復數、復合復數;格有雙層結構:下層的格是主格、間接格、所有格、呼格(隻限於西吐火羅語),上層的格是派生格,有具格、越格、隨格、向格、從格、依格、因格(隻限於西吐火羅語)。代詞有人稱、指示、疑問、不定等。有副詞。在動詞變位方面,有基礎動詞與致使動詞;語態有主動與中間兩種;數有單數、復數,雙數極少;時態有現在時、未完成時、加重過去時、過去時;語氣有虛擬、願望、命令3種。

  吐火羅語的發現有重大意義。對印歐比較語言學來說,它提出瞭一些新問題。其中最重要的是,從地理位置上來看,它本屬於東方的S(Satem)類語言,事實上卻屬於西方的 K(Kentum)類語言。這問題到現在還沒有完全令人滿意的答案。對中印文化關系來講,它彌補瞭一些過去沒有解釋的環節。最早的一些漢譯佛教名詞不是直接從梵文、巴利文譯過來的,而是通過吐火羅語作媒介。對中國文學史來講,它保留瞭一些劇本,比如長達27幕的《彌勒會見記》劇本(見彩圖),比用漢文寫成的劇本早六七百年(見圖)。

1975年在新疆發現的吐火羅文《彌勒會見記》殘片

吐火羅文《彌勒會見記》劇本殘片 季羨林供稿

  

參考書目

 E.Sieg.W.Siegling,W.Schulze,Tochɑrische Grɑmmɑtik,Goettingen,1931.

 W.Krause und W.Thomas.Tochɑrischese Elemen-tɑrbuch,Bd.1,Heidelberg,1960.

 W.Thomas,Tochɑrisches Elementɑrbuch.Bd.2,Heidelberg,1964.

 W.Krause.Westtochɑrische Grɑmmɑtik.Bd.1:Das Verbum,Heidelberg.19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