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稱“蒙古爾”語。屬阿勒泰語系蒙古語族。分佈在中國青海省東部和甘肅省西部地區,以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縣和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最集中。使用人口約10萬(1982)。分互助方言和民和方言。語音方面(以互助方言為代表),有7個母音:i、e、ə、ɚ、u、o、a。其中 i、e、u、o、a各分長短(互助方言的長母音在民和方言是相應的短母音)。ɚ 隻出現在漢語借詞中。複母音較多,多為後響的二合母音。輔音有26個:b、p、m、f、v、d、t、n、l、r、ʣ、ʦ、s、ʣ、tʂ、、ʂ、ʑ、ʥ、ʨ、ɕ、j、ɡ、k、ŋ、x、G。元音和諧隻涉及一部分元音,主要表現在詞根范圍內。復輔音較多,除個別情況外都出現於詞首。以f、x、ɕ等形式保留著詞首古音h。第一音節(尤其是詞首)的元音失落現象較常見。詞的重音落在末一個音節上,當詞幹後接有含元音的附加成分時,隨著音節的增加,重音往後移動。語法方面,各種格的附加成分形式簡單,沒有變體。表示復數的附加成分-sge和-ŋgula比較特殊。靜詞和形動詞作謂語時要加判斷語氣助詞。副動詞的附加成分種類較多。詞匯方面,保留著一些古詞。漢語借詞和藏語借詞較多。派生法是主要的構詞方式。

  1979年,本民族的語文工作者設計瞭以漢語拼音方案為基礎的文字方案(草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