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喬姆斯基

  美國語言學傢,生成語法創始人。1928年12月7日生於美國費城,1955年獲賓州大學博士學位,此後一直在麻省理工學院任教,並任美國科學促進會委員、全國科學院院士、美國文理科學院院士。

  喬姆斯基大學時代學過數學、哲學,後來主攻語言學,師承著名語言學傢Z.S.哈裡斯與邏輯學傢古德曼。1955年寫出《語言理論的邏輯結構》,當時未能出版,他提出形式語言分類法,並用於自然語言,通過數學模擬論證瞭當時盛行的結構主義語法不適用於描寫自然語言。1957年他的《句法結構》在荷蘭出版,正面提出與結構主義背道而馳的生成語法。他主張語言學傢的研究對象應從語言轉為語法,研究范圍應從語言使用轉入語言能力,研究目標應從觀察現象轉向描寫和解釋現象,研究方向應從處理語言素材轉到評比語法假設,因此人們說他掀起瞭語言學界的革命,這一學說一躍而為國際上的語言學重要流派。

  此後20多年來喬姆斯基不斷地發展和更新自己的理論。1965年發表瞭《句法理論的若幹問題》,試圖建立包括句法、音系和語義3部分的全面語法系統。20世紀70年代以來研究的重心逐漸由探究具體的轉換規則轉移到探究抽象的轉換限制,這一變化體現在《形式與解釋論文集》等著作中。他覺得,語法規則立得越多,產生的句子數目越多,但對規則的限制越嚴,句子的合格率才越高。所以生成語法必須既靈活又嚴謹,才能一方面做到生成一切句子,另一方面所生成的又都是合格的句子。70年代末80年代初,他提出瞭普遍語法原則及參數的理論,通常稱為“管轄與約束理論”,代表作為《論管轄與約束》(198。

  喬姆斯基在哲學上提倡理性主義,批判經驗主義;在語言學上提倡心理主義,批判行為主義。喬姆斯基認為人的語言能力中一部分是後天學會的,即通過經驗獲得的,另一部分是先天具有的,即全人類共同的。他強調人不僅有軀體,還有心理(或稱心智)。限於目前的科學水平,還沒有條件對人腦的心理機制作徹底研究,但是可以通過研究語法揭示心理的某些性質,所以說“語言是心理的鏡子”。他對於經驗和物質的看法不同於過去的理性主義者和心理主義者。他明確指出,人類先天的語言能力是生物遺傳與進化的結果,並反復說明心理並不是獨立的,而以物質為基礎,研究心理隻是在比較抽象的層次上探討物質。近年來他慣用的提法是“心理──最終是大腦”,1984年以來把心理稱為“心理/大腦”。他把語言學看作一種心理學,而最終是生物學,是研究人類這一最高等生物大腦機制的科學。語言學應該有真正的科學性,不僅是相對的科學性。

  20多年來學術界對喬姆斯基理論有很多爭論。老派語言學傢紛紛反對,他沒有答辯;本派學者不斷批評,他邊反駁邊改進;分析哲學派猛烈抨擊,他堅決反駁。當前各種語言學理論大都以喬姆斯基理論為參照點,哲學、心理學、邏輯學、計算機科學、生物學、神經生理學等各個領域都在討論喬姆斯基的學說。

  見生成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