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元代用八思巴字拼寫漢語(也稱八思巴字漢語)的韻書。本書編著於1269~1292年之間,編著者未詳。元刻本流傳至清代道光年間,後亡佚。現在僅存一個舊寫本,是元至大戊申(1308)朱宗文(字彥章,信安人)所做的校訂本,也已流失國外。

《蒙古字韻》

  本書校訂本分為上、下兩卷,上卷34頁,下卷31頁,外加封面3頁、底頁1頁,共69頁。第30頁下半頁(麻韻部分)至卷尾回避字樣的上半頁已殘闕。本書內容包括劉更序、朱宗文序、蒙古字韻總括變化之圖、校正字樣、字母、篆字母、韻書正文、回避字樣等。韻書正文分為15個韻(部):①東,②庚,③陽,④支,⑤魚,⑥佳,⑦真,⑧寒,⑨先,⑩蕭,⑪尤,⑫覃,⑬侵,⑭ 歌,⑮麻,各韻順序按收聲類聚,大致不紊。①~③為穿鼻韻,④~⑥為展輔韻(魚兼斂唇韻),⑦~⑨為抵腭韻,⑩~⑪為斂唇韻,⑫、⑬為閉口韻,⑭、⑮為直喉韻。每一韻又分為若幹韻類,每一韻類裡面,按照聲類的一定順序(始見終日)排列同音字組,上冠八思巴字字頭,下列所拼漢字,漢字標明平上去入(支魚佳蕭歌麻六韻有入)四聲,四聲相承。共收八思巴字814個,殘闕處可補約35個;共收漢字9149個,殘闕處可補約302個。序文每半頁9行,每行12字;正文每半頁10行,每行除所冠八思巴字外,各16字。

  本書是用八思巴字拼寫漢語“通用備檢之本”。它反映當時漢語共通語語音最全面最系統,所以成為研究八思巴字漢語最為重要的文獻資料。近半個世紀以來,中外學者很重視這個文獻並進行整理、轉寫、研究,取得瞭初步成果。本書又可以作為考譯、解讀八思巴字文物銘文的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