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藝曲種。由河北省滄州、河間一帶流行的木板大鼓改革發展而來,形成於天津、北京兩地,廣泛流傳於河北省和華北、東北的部分地區。河間木板大鼓歷史悠久,以演唱長篇大書為主,兼唱一些短篇唱段。1870年前後,傳入天津、北京。以在天津久享盛譽的胡十、宋五、霍明亮演唱技藝最佳。胡十的嗓音高亢清脆,善於創制新腔;宋五善於編唱新曲目;霍明亮善於演唱金戈鐵馬的曲目。劉寶全青年時期先後師事胡十、霍明亮,並曾為宋五伴奏,因能博採眾長,技藝比較全面。1900年,他到北京演唱以後,為為適應聽眾的欣賞習慣,放棄瞭鄉土口音,改以北京的語音聲調來吐字發音,吸收石韻書、馬頭調和京劇的一些唱法,創制新腔,專唱短篇曲目。與劉寶全同時並起的藝人還有張小軒、白雲鵬。張小軒是北京人,早年學唱北京時調小曲,後來改唱木板大鼓,以京音純正,演唱具有氣脈貫通、一氣呵成的特點而見長;白雲鵬青年時在北京學藝,熟悉北京的民間曲調,以腔調柔美,演唱風格樸素自然見長。他們對木板大鼓改革的同時,各自形成瞭獨特的藝術風格,成為民國初年京韻大鼓早期的三個重要流派。1930年以後,繼起的有白鳳鳴、駱玉笙等,早期都宗法劉寶全的唱腔,後來根據各自的嗓音條件,吸收借鑒白雲鵬的演唱藝術,綜合各派之長加以發揮改革,分別創造瞭以蒼涼悲壯的“凡字腔”見長的“少白派”和以音域寬闊、抒情色彩濃鬱見長的“駱派”,並都編唱瞭一些獨有的曲目,對現代的京韻大鼓藝術有較大影響。京韻大鼓在五四運動時期,受到新思潮的影響,曾由票友張雲舫等人編寫瞭一些新曲目,如《大勸國民》、《孫總理倫敦蒙難》等,由白雲鵬、崔子明等人演唱。崔子明的演唱多用平腔,樸實無華,後來因經常演唱張雲舫改編的《劉二姐拴娃娃》、《呂蒙正教學》一類滑稽曲詞,改稱滑稽大鼓,成為京韻大鼓的一個支派。滑稽大鼓的著名演員還有富少舫,抗日戰爭時期曾在重慶等地演唱老舍編寫的抗戰鼓詞,很有影響。

劉寶全演唱《雙玉聽琴》

  京韻大鼓的唱腔,經過劉寶全的改革創造而豐富多采。他將木板大鼓以一板一眼和有板無眼為主的唱腔結構,改為以一板三眼的慢中板和有板無眼的緊板為主,必要時穿插一些一板一眼的板式。基本腔調有適於敘事的平腔,表現激昂情緒的高腔,表現平緩輕松情緒和做為預備腔之用的落腔,做為一個段落或全曲結尾之用的甩腔,和變化較多的起伏腔。起伏腔是“劉派”唱腔的主要創造,悠揚婉轉,長於抒情,包括有各種長腔、悲腔、花腔。此外,京韻大鼓具有半說半唱的特色,唱中有說,說中有唱。所以,韻白(包括在板眼節奏之內的韻白和沒有板眼節奏的韻白)在演唱中也占重要的位置。這種韻白講究語氣韻味,要似說而又近於唱,以求與唱腔銜接自然。京韻大鼓的主要伴奏樂器為大三弦與四胡,有時佐以琵琶。演員自擊鼓板掌握節奏。

  京韻大鼓專工短篇唱段。傳統曲目有繼承於木板大鼓的《單刀會》、《戰長沙》、《博望坡》等數十段,有由劉寶全、白雲鵬等人根據子弟書作品整理的《長坂坡》、《白帝城》、《探晴雯》、《樊金定罵城》等數十段,還有一些寫景抒情的小段《醜末寅初》、《風雨歸舟》等。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京韻大鼓在推陳出新方面取得瞭比較顯著的成績,唱腔和表演都有新的改革。反映現代生活的優秀曲目有《黃繼光》、《光榮的航行》、《韓英見娘》、《劉胡蘭》和新編歷史題材作品《愚公移山》、《滿江紅》、《臥薪嘗膽》等。(見彩圖)

京韻大鼓(北京曲藝曲劇團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