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乾隆年間13位著名京腔演員的合稱。清初,京都人士喜愛高腔(即京腔)。乾隆年間,集慶、萃慶、宜慶等京腔6大名班,薈萃各行腳色,在北京各劇場輪流演出,盛極一時。廊房頭條“誠一齋”南紙店,請賀世魁繪製13位元著名京腔演員的圖像匾額,懸於門首,以招徠顧客。所繪戲裝人物,紙上傳神,栩栩如生,“京腔十三絕”由此得名。據清楊靜亭《都門紀略·翰墨門》中“誠一齋”條下註文所記,這13位演員是:霍六、才官、虎張、恒大頭、李老公、陳醜子、連喜、王三禿子、開泰、沙四、趙五、盧老、、王順。又據今人王芷章《腔調考源》一書考證,這13位演員的姓名及所演角色為:霍六,正生兼老生;池財官,武生;虎張,開口跳;大頭官,君王帽生;老公李三,脆生;陳五子,正醜;連喜,花旦;嘟嚕胡,花白髯;楊大彪,紅凈;肉粥,花包;馬年,黑凈;唐套兒,花面;王七爸,青衫。王芷章的考證與《都門紀略》所記略有歧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