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曲劇種。即山西中路梆子,也叫中路戲,是山西省四大梆子劇種之一。因興起於晉中汾陽、孝義、祁縣、太谷及太原而得名。流傳外地後,被稱為山西梆子,後改稱晉劇。

  據記載,清代康熙年間,已有“三倒腔”、“並州腔”,在太原一帶流行,但它們與中路梆子的關係尚難確定。從晉中地區早期組班要約蒲州藝人,設科班教戲要請蒲州藝人當教師,以及學戲語音要以“蒲白”為準等事實來看,一般認為中路梆子是由南路梆子(蒲劇)北上,流傳到晉中演變而成。在演變過過程中,藝人為適應當地群眾的欣賞習慣,吸收、融化瞭祁(縣)、太(谷)秧歌和汾(陽)、孝(義)幹板秧歌的腔調及打擊樂等,在語音、唱腔、表演各方面均發生變化,形成瞭自己高亢激越而又清新委婉的風格。咸豐、同治以來,晉中票號興旺,商業繁榮,中路梆子也迅速發展起來,相繼出現瞭上下聚梨園、小梨園、錦梨園、二錦梨園、萬福園、小萬福園、自誠園、小自誠園等著名戲班及孟珍卿(三兒生)、張錦榮(十三紅)、喬國瑞(獅子黑)、王雲山(毛毛旦)、王田桂(田桂子、正旦)、高文翰(說書紅)等著名演員。活動范圍也隨著商路的往還擴大到內蒙古、張傢口、北京、天津以及陜北和甘肅部分地區。20世紀初葉,為晉劇興盛時期。抗日戰爭前夕,又出現瞭著名女須生丁果仙(見彩圖)。繼之而起的,還有名演員程玉英、冀美蓮、牛桂英、郭壽山、郭鳳英、花艷君等。

丁果仙(晉劇《賣畫劈門》白茂林)

  晉劇唱腔,包括亂彈、腔兒和曲子(即昆曲、越調等)。亂彈的板路豐富,分平板、夾板、二性、流水、介板、倒板、滾白7種,每種板路又有許多變化,如流水板,又分大流水、小流水、緊流水、慢流水、二流水等。腔兒有三花腔、五花腔、倒板腔、四不象、苦相思和使用呼吸氣的方法從喉嚨裡發出的“二音子”或鳴腔等,這些腔兒常納入板路中使用,演唱時,除“二音子”外,一般都用真嗓,易於做到吐字清楚,行腔圓潤。晉劇演員註重唱功,特別講究兩人以上的對唱,如《忠報國》中大花臉(徐延昭)、須生(楊波)、正旦(李艷妃)的對唱;《打金枝》中須生(唐肅宗)、正旦(皇後)、小旦(公主)的對唱。若演員技藝相當,在成套板式的銜接與變換中,表情達意,由緩而促,就能充分發揮出中路梆子唱腔的特色。傳統樂隊由9人組成,舊稱“九手面”,分文武場。文場有呼胡、二弦、三弦、四弦,稱“十一根弦”;武場有鼓板、鐃鈸、小鑼、馬鑼、梆子,其中馬鑼既重且大,聲音不散不躁,現多用“六”字馬鑼,與弦樂”sol”音相合,故有用馬鑼定音的傳統習慣。

  晉劇經常上演的傳統戲近200個,腳色行當主要有“三大門”(須生、正旦、大花臉)與“三小門”(小生、小旦、小花臉)之分,各門腳色都有專工戲。須生的唱功戲有《渭水河》、《大報仇》、《困銅臺》、《斬子》、《蘆花》;功架戲有《出棠邑》、《臨潼山》、《三劈關》。正旦唱功戲有《白蛇傳》、《假金牌》、《乾坤帶》、《罵殿》、《教子》。大花臉唱功戲有《明公斷》、《九江口》、《沙陀國》;功架戲有《海神廟》、《打漁殺傢》、《玉虎墜》、《取洛陽》;武功戲有《戰宛城》、《白水灘》。小生唱功戲有《告禦狀》、《雙羅衫》、《火焰駒》、《忠義俠》;功架戲有《長坂坡》、《伐子都》。小旦做功戲有《梵王宮》、《百花亭》;功架戲有《鳳臺關》、《遊西湖》、《破洪州》、《雙鎖山》。以上所舉都是各行當見功夫有特色的劇目。其中如《打漁殺傢》,蕭恩由大花臉應工,但不勾臉,比其他劇種由須生扮演,就更側重於表現他英勇強悍敢於鬥爭的倔強性格。此外,運用翎子、帽翅、滾茶盅等特技表現人物思想情感,也很有特色。

  抗日戰爭時期,在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晉綏邊區,曾組成七月劇社、呂梁劇社、綏蒙劇社(後改名人民劇社),在艱苦的戰爭環境中,培訓人材,編演新戲,如寫嶽飛抗金故事的《千古恨》和表現邊區勞模事跡的《新屯堡》。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山西、內蒙、河北等地,先後建立起許多演出團體,整理演出瞭《打金枝》、《梵王宮》《殺宮》、《下河東》、《遊西湖》、《賣畫劈門》、《鳳臺關》、《明公斷》等傳統戲,創作演出《劉胡蘭》、《尹靈芝》、《三上桃峰》等現代戲,其中《打金枝》已攝制成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