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稱美國描寫語言學派(American descriptivists)。20世紀20年代美國學者在調查美洲印第安語的基礎上逐步形成的語言學流派。以註重對語言結構形式的描寫而著稱。美國結構主義跟歐洲結構主義都強調語言結構的系統性,但又各有自己的特色。佈拉格學派註重對語言結構的功能進行研究,哥本哈根學派重視結構間的關係,美國結構主義則著重結構形式的描寫。

  這一學派的先驅是F.博厄斯和E.薩丕爾。博厄斯既是人類學傢又是語言學傢傢。他在《美洲印第安語手冊》(191中所寫的序言可以說是美國人類學傢從事語言調查和研究的初步理論總結。其中強調:對語言事實要作客觀的描寫,不可用其他語言的或者傳統語法的框框去套;為瞭描寫不同結構的語言,應該創立新的概念和方法。薩丕爾也是人類學傢兼語言學傢,他的名著《語言論》(192把語言研究同人類心理、社會和文化聯系在一起。他們都強調尊重美洲本地人民的言語,從而作出客觀的共時系統的描寫。以後美國結構主義者致力於對語言結構作形式描寫,其基本信條和傳統都來自此二人。

  但是從整個學派的歷史看來,核心人物是L.佈龍菲爾德。他的《語言科學的一套公設》(1926)和《語言論》(1933)為美國結構主義奠定瞭描寫方法的基礎。從他的著作可以看出,在歷史語言學方面他接受瞭歐洲新語法學派的傳統,但在對語言結構的共時描寫方面則繼承和發展瞭博厄斯和薩丕爾的理論和方法。在語言結構的分析中,他主張以可以觀摩到的語言素材為依據,反對用非語言因素(特別是心理因素)作為標準,並強調形式的分析和歸類。由於佈龍菲爾德的影響,20世紀30~40年代的美國結構主義被稱為“佈龍菲爾德時期”。

  在佈龍菲爾德之後,Z.S.哈裡斯的《結構語言學的方法》(195是這個學派的理論和方法最為謹嚴的代表作。他給語言結構分析規定瞭兩項基本任務:①把話語裡的單位(如語素)切分出來;② 把有關的單位歸類。在分析時,要根據語言單位的分佈特征,用替換的方法來進行鑒別,因此有人把這種方法稱為“分佈主義”。他的工作方向是從小到大,先分析出語素,再分析語素組合的序列,最後得出語素序列組合的模式,可以說是從語素到話語。在結構分析和描述中,他采用抽象的數學方法,把語言單位轉化成符號,然後按照公式進行運算。哈裡斯和C.F.霍凱特等人是結構主義學派在佈龍菲爾德之後的代表人物,他們的學說被人稱為“後佈龍菲爾德語言學”。

  除哈裡斯等外,這一學派還有K.L.派克、E.奈達和C.C.弗裡斯等人,各有自己的特點。他們從1934年開始,每年舉辦暑期語言講習班。他們主要繼承薩丕爾的學說,致力於把描寫語言學的方法運用到人類一切行為的分析中去。例如,派克在結構分析中區分“位”(-emic,即語言中具有共性的成分)和“素”(-etic,即語言中具有個性的成分),並將這一區分運用於人類其他行為的分析。

  在美國結構主義發展的進程中,1924年由博厄斯、薩丕爾、佈龍菲爾德等人創建的美國語言學會起瞭一定的作用。這個學會1925年創刊《語言》雜志,作為美國結構主義學派的喉舌,每年還在夏季舉辦語言學講習班,為學者們提供學術活動的場所。

  總的看來,美國結構主義具有以下特點:

  ①註重口語和共時描寫。美洲印第安語很多都沒有文字和歷史的材料,這使得這一學派一開始就不得不從口語著手進行共時的形式分析。這種做法,跟歐洲學者著重書面文獻的語文學和專搞歷時研究的歷史比較語言學都有顯著的不同。

  ②註重形式分析,避開意義這一因素。美國結構主義在結構分析中隻註意可供驗證的語言形式,不考慮心理過程,也不談社會和歷史等因素。在形式和意義的關系上,他們認為形式的對立能決定意義的不同。

  ③在結構分析中,主要是研究分佈情況和運用替代的方法。結構分析的任務是從一堆語言素材中切分出獨立的單位(如音素、語素等)並加以歸類。在切分中,主要的依據是分佈。所謂分佈,是某個單位或特征在話語裡出現的各種不同位置的總和,也就是它出現於其中的一切環境的總和。所謂替代,是在相同的環境裡,某個單位能夠用別的單位來替換。

  ④采用直接成分分析法。這一學派重視結構的層次,由此發展出直接成分分析法。所謂直接成分就是把句子按層次區分出它的組成部分。例如,英語Poor John ranaway(可憐的約翰跑開瞭)首先分成 poor John和ran away兩個直接成分,然後再把poor John分成poor和John,把ran away分成ran和away。如果不能再往下切分時,剩下的成分就叫做“最終成分”。上述例句的最終成分是poor、John、ran和away。

  ⑤建立“語素音位”。這是把語法和語音結合而成的單位,包括出現在若幹語素變體裡的幾個音位。例如,英語 knife/nayf/(刀,單數)和 Knives/nayvz/(刀,復數)包含同一個語素的兩個不同變體,一個是/f/,一個是/v/,可以用語素音位/F/總括起來,說這個語素的語音形式是/nayF/。語素音位有助於語素的鑒別,它起瞭用一個概念統馭諸變的作用。

  美國結構主義註重語言行為的描寫,而不註重語言能力的解釋;著眼於語言間的差異,而不重視語言的普遍性。它隻要研究語言本身,而不重視與語言有關的心理因素和社會因素。它的結構分析方法雖然最初是為描寫缺少歷史文獻的美洲印第安語設計的,但已經相當廣泛地應用於各種有悠久傳統的語言,並取得瞭成果。趙元任的《中國話的文法》(1968,呂叔湘的譯本叫做《漢語口語語法》,1979)即是應用這一方法來描寫漢語的。

  20世紀30~50年代,結構主義學派是美國語言學界的主流。50年代以後,隨著N.喬姆斯基生成語法學派的抬頭,並由於結構主義分析方法本身有局限性,它在美國逐漸失去瞭主導地位。盡管如此,這一學派所揭示的一些語言結構現象,所提出的利用分佈和替換的方法,直接成分分析法以及把語音和語法相結合的語素音位的概念,都已被後人繼承和發展。

  見結構主義語法。

  

參考書目

 G.C.萊普奇著,朱一桂、周嘉桂譯:《結構語言學通論》,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北京,1986。(G.C.Lepschy,ASurvey of Structurɑl Linɡuistics,Faber and Faber,London,1970.)

 D.Hymes and J.Fought,Americɑn Structurɑlism,inT.A.Sebeok ed.,Current Trends in Linguistics,Vol.13,pp.903~1176,Mouton,The Hague,Paris,1975.

 J.T.Waterman,Perspectives in Linɡuistics,Secondedition,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Chicago,19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