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滿族使用過的一種拼音文字。1599年清太祖努爾哈赤命額爾德尼和噶蓋二人參照蒙古文字母創制而成。俗稱“無圈點滿文”或“老滿文”。字母數目和形體與蒙古文字母大致相同。使用瞭30餘年。留下來的文獻有《滿文老檔》(圖1)等。1632年清太宗皇太極令達海對這種文字加以改進。達海利用在字母旁加圈加點、改變某些字母的形體、增加新字母等方法,表達原來不能區分的語音,規範瞭詞形,並改進瞭拼寫方法,創制瞭專門拼寫外來音的字母。改進後的滿文有瞭比較完善的字母體系和拼寫法,具具有區別於蒙古文字母的明顯特征,俗稱“有圈點滿文”。目前保留下來的滿文文獻絕大部分是用改進後的文字寫的,例如《異域錄》、《尼山薩滿》以及一系列以清文鑒命名的辭書等。另外還有一種滿文篆字,是參照漢文篆書於清乾隆十三年(1748)創制的。共有32種字體,依筆劃的特征命名,如纓絡篆、龍書等。用這種篆字刊印過乾隆皇帝的《禦制盛京賦》,(圖2)但主要用於玉璽和朝廷的印章。

圖1 《滿文老檔》無圈點本

圖2 《禦制盛京賦》

  滿文自左而右直寫。有6個元音字母,24個輔音字母,10個專門拼寫外來音的字母。基本筆劃有:字頭、字牙、字圈、字點、字尾兩種不同方向的撇和連接字母的豎線等。標明句讀的符號有∨和

。前者相當於逗號,後者相當於句號。字母出現在不同位置上,字形往往不同,有單用(即不和其他字母相拼)、詞首、詞中音節首、詞中音節末、詞末等幾種字形。

  滿文在清代作為“國書”在文牘中與漢文並用,並編寫過歷史、文學和語言文字等方面的著述,翻譯瞭《孟子》、《資治通鑒綱目》、《三國志演義》、《聊齋志異》等大量漢籍。辛亥革命後,滿文基本上不再使用。現在保存下來的滿文檔案數以百萬件計,是研究清初社會性質、清代歷史、中國對外關系以及滿語滿文演變情況的珍貴資料。(見彩圖)

清代滿文小金榜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