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來西亞聯邦和汶萊蘇丹國的官方語言,也是新加坡的官方語言之一。屬南島語系印尼語族。分佈於馬來西亞、新加坡、汶萊、泰國南部及印尼的蘇門答臘、廖內和林加諸島。使用人口約1000萬。

  西元7世紀,一種含有大量梵語詞的古馬來語已在南蘇門答臘地區產生,它是當地廣泛使用的商業語言。14世紀以後,有馬來亞、雅加達、安汶等地區方言,同時還出現瞭市場馬來語,它是簡化瞭的馬來語,分佈於南洋群島。馬來西亞的現代標準馬來語,也稱作馬馬來西亞語,它在部分基本詞匯、部分語音和某些形態與句法特征方面跟印度尼西亞語有所區別。馬來語有6個單元音,3個雙元音,24個輔音(其中6個是外來語的輔音)。語詞多源於梵語和阿拉伯語。大部分詞由兩個音節詞根組成,通過前、後、中綴構成派生詞或表達某些語法意義。名詞沒有性、數、格的變化,重疊法可以構成復數和表示其他語法意義。馬來語是分析型語言,句法關系由功能詞和詞序表示。句子的基本結構是主語—謂語—賓語,定語在名詞之後,狀語在動詞之後。馬來語最初使用源於印度的帕拉瓦文字,14世紀以後使用爪宜文字,(圖1)是阿拉伯字母的變體。19世紀末,英國人把爪宜字母拼寫法改成瞭拉丁字母拼寫法(圖2)。1904年後在馬來亞推行瞭用拉丁字母書寫的現代馬來語,爪宜文還在馬來亞和蘇門答臘部分地區繼續使用。

圖1 爪宜文字

圖2 馬來語拉丁字母拼寫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