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馬丁內

  法國語言學傢。1908年4月12日生於薩瓦縣的聖-阿爾班-德-維拉爾德。曾先後就讀於巴黎高級研究學院、巴黎文學院以及柏林大學,獲文學博士學位。1938年任巴黎高級研究學院教務長。第二次世界大戰時因德國納粹軍隊入侵逃亡亡到美國。1947~1955年任哥倫比亞大學語言學系教授及系主任。1955年起任巴黎笛卡爾大學教授以及高級研究學院教務長。1966年任歐洲語言學會會長。

  馬丁內的語言學說融合瞭佈拉格學派的功能主義和F.de索緒爾的結構主義。他認為語言主要是一種交際工具。他提出瞭雙層切分的概念,作為區別人類語言與其他交際系統的主要標準。“雙層切分”指語言可以切分為一系列詞素,詞素又可以切分為一系列音位。人類語言隻要有少量音位(通常不超過50個)就可以構成無數有意義的話語。這一概念已被學術界接受。

  馬丁內認為語言研究應從事實出發,而不應硬套什麼理論或美國結構主義者的所謂“發現過程”。他認為音系學就是從語音的功能,如辨義、定界、表情等來研究語音。音段成分是音系的核心,而超音段成分則屬邊緣部分。在句法方面,他強調從詞素的句法功能來分析句子,特別重視表示句法關系的功能詞素。他認為語言演變導因於交際需要的改變,同時受省力原則和語言系統本身的制約。他的代表著作有《語音演變的經濟原則》(1955)、《普通語言學要略》(1960)及《語言的功能觀》(1962)。

  1946~1948年馬丁內曾任紐約國際輔助語協會(IALA)理事長。他對紐約語言學會的創立和會刊《詞》的出版起瞭很大的推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