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第一部系統的漢語語法著作。原名《文通》。馬建忠著。1898年上海商務印書館出版,此後陸續刊行,版本甚多。章錫琛依據1904年本校點,成《馬氏文通校註》,1954年由中華書局出版。1983年商務印書館重排印行原書,並附索引。呂叔湘、王海棻合著《馬氏文通讀本》,逐章逐節加上按語和註釋,1986年由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馬建忠(1845~1900),字眉叔,江蘇丹徒人,語法學傢。年輕時在上海讀書,學會拉丁文、希臘文、英文和法文。1875年留學法國,回國後幫助李李鴻章辦理洋務。馬建忠提倡振興工商業,主張富國先富民,要求學子既攻讀中國聖賢的書,又精求西方的文明。他在《馬氏文通》後序中說:“童蒙入塾,能循是而學文焉……微特中國之書籍,其道理可知,將由是而求西文所載之道,所明之理,亦不難精求而會通焉。”為此他花瞭10多年時間寫成此書。全書以典范的文言文為研究對象,取材於四書、三傳、史記、漢書以及韓愈的文章。例句有七八千。全書的系統模仿西方傳統語法,同時也註重漢語實際。如詞類系統,除瞭名字、代字、靜字、動字、狀字、介字、連字、嘆字之外,增加瞭助字(語氣詞)。又如句法系統,拿靜字(形容詞)與動字(動詞)並列,認為它們都能充當語詞(謂語)。全書分10卷。卷一講“正名”,介紹主要的術語。卷二至卷九依次論述各類實詞和虛詞。雖然以詞類為綱,但是具體分析時莫不依據語句。卷十論句讀,是句法的總論。作者在《例言》中說:“是書本旨,專論句讀。”這是《馬氏文通》的特點。馬建忠主張根據詞義確定詞類,同時認為詞類和句子成分有對當關系。如果遇到不符合這種規定的情況,就用詞類通假來解釋。例如“其愚不可及也”中的“愚”為形容詞,這裡用作名詞。他又認為“字無定義,故無定類”,與詞類通假說不無矛盾。《馬氏文通》編寫期間,馬建忠之兄馬相伯(1840~1939)曾參與其事。這本書奠定瞭漢語語法研究的基礎,它標志著中國文法研究進入一個新階段。(見彩圖)

中國第一部漢語語法書,馬建忠《馬氏文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