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稱CALL。電腦按照人們事先安排的語言教學計畫和內容進行課堂教學和輔助課外操練。1955年左右(電腦誕生後約10年),開始有人探討如何把電腦用於教育。1958年前後,電腦開始進入大學理工科課堂。1965年後,電腦在教學活動中的作用開始被人們承認,電腦在語言教學中的應用即電腦輔助教學(簡稱 CAI)也成瞭熱門課題。目前,全世界已有許多包括語言教學在內的 CAI系統,其中著名的有美國伊利諾伊大學的 PLATO系統、斯坦福大學的社會科學中數學問題題研究所的系統以及梅特公司開發的TICCIT系統。PLATO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CAI系統,僅在伊利諾伊州,就可以容納上千人同時上課。根據1980年 PLATO的課程表,它共可教授漢、英、法、俄、希臘、拉丁、西班牙及世界語等8種語言。斯坦福大學的系統則可利用電話線把 CAI的教材送向美國全國許多地方,其中包括若幹種大學外語課程。TICCIT是一個中型系統,一般可允許100個學生同時使用。這一系統的開發得到美國一所在CALL方面頗為出名的楊伯翰大學的合作,包括一系列為小型學院外語系開發的語言課程。

  美國的語言教學在第一次世紀大戰前後,主要采用傳統的“教授語法加翻譯”的方式,培養讀和寫的能力。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後,則因錄音機的使用,聽說方式應運而生,各地學校設置瞭語言實驗室。由於社會語言學、心理語言學這些邊緣學科的發展,人們對語言交際有瞭更多的瞭解,在外語教學中更加強調人際的語言交際本領以及其心理、文化基礎。於是計算機就成為一種非常合適的語言教學的培訓工具。

  CALL可以分成4種類型:①講授型,②操練型,③模擬型,④工具型。講授型是指由計算機向學生提供講授的教材,學生通過計算機顯示屏上顯示的課文(也許還加上計算機所放出的語聲解釋)進行學習。操練型是指由計算機向學生提供各種練習題,學生即時回答,計算機作出評價,並決定學生是復習前一課文,還是學習下一課。模擬型是利用計算機的動畫、語聲,或與錄像技術相結合,通過逼真地模擬人們日常生活的實際情景,讓學生在這種環境的刺激、誘導下作出恰當的言語反應。以上3種計算機軟件都叫做課件。而工具型軟件與上述3種完全不同,它不是面向學生,而是面向教師,一般指由計算機給語言教師的教學或研究工作提供必要的智力工具。它可以分成兩類。一是為教師編制上述3種課件提供特殊的程序設計語言,稱為編著語言。二是能給教師起智力助手作用的軟件,例如,幫助教師自動地編制索引,統計詞匯,分析句型,或是擬出各類試題等等。目前還有一種幫助教師對學生的考試結果進行分析的軟件,也歸入這一類,稱為測試研究。

  由運行課件所形成的CALL環境,在教育學方面一般具有以下4個優點:①自定步調。學生的學習能力自然地決定瞭課件運行即課程進行的速度,可以真正做到“因材施教”。②減輕學生的心理負擔。計算機不表露任何情感,永遠是耐心、細致地誘導、鼓勵學生,達到預期的效果。③課件可以吸收多位專傢、教師的經驗。④便於教學資料的積累和學生檔案的保存。

  工具型軟件的優點是能提高教師備課、教學、研究等活動的效率,使他們把精力集中到更有創造性的方面去。

  CALL課件的典型工作過程如下。①計算機把信息,如課文、語法說明等,通過顯示器等設備呈現在學生面前,讓他們閱讀、學習;②計算機根據所顯現的教材,向學生提出有關問題,作為練習,並等待回答;③學生使用鍵盤等輸入設備回答問題,計算機對答案作出“正”或“誤”等判斷;④如果答案為“誤”,計算機指示學生重做,或重學原先課程;如果答案為“正”,計算機就會給以某種鼓勵,並轉入下一步的練習或學習新的課文。

  體現上述功能的課件,是語言學傢、語言教師、心理學傢和計算機科學傢緊密合作的產物。首先,語言學傢根據學科內容提出某一課程的教材,由語言教師指出學習重點和教學方法。心理學傢則制定教學方案和評定學習效果的原則。然後由計算機科學傢把上述材料編制成程序,經過反復演示、修改,成瞭投放技術市場的課件。

  CALL研究總的發展趨向,是更多地利用計算機科學、信息技術和心理學的新成果,與計算語言學等學科緊密結合,提高軟件的智能。目前正在研究有關計算語言學在語言 CAI上的應用,例如教師的智能助手將逐步擴充為一個自然語言的理解和處理系統,計算機自動命題,通過語音識別來理解學生以自然語言形式出現的答案,並通過言語合成提供評分結果等。

  從技術的廣泛性和多樣性來看,目前 CALL 正在利用和開發計算機和信息技術上的先進手段。計算機圖像和動畫已經成瞭課件的重要組成部分,言語合成促使計算機逼真地模仿教師的聲音,語音識別則使學生的口答信息有可能進入計算機。為瞭更便於學生輸入答案或信息,已經有一種利用手指在顯示屏上的觸感而輸入的設備。計算機與激光盤相結合,使CALL所需要的文字、語音與圖像可以存貯在同一種介質裡,應用極其方便。計算機網絡和衛星通信使得課件能夠傳送到邊遠地區,甚至世界各地。數據庫的發展,使課件、智能工具等的研制和利用有瞭更好的軟件工具。另外,還要將集中型的系統過渡到分散的個人型和傢庭型的CALL。

  中國的CALL研究近年來已有較大發展,有些工作已接近國際水平。上海華東師范大學是中國研制CALL系統最早的單位之一,取得的主要成果是作為英語教師和研究者助手的智能軟件ETRA系統,作為德語教師和研究者智能助手的GERTRA系統,以及與計算機圖像、文字同步的語音產生系統。哈爾濱工業大學的研究主要在操練和測試方面。上海交通大學在建立大型語料庫。廣州外國語學院則主要從事測試研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