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稱國際語。以溝通各民族交際為目的的輔助性國際通用語言。宣導國際輔助語的人們希望,它是全世界各民族共同的第二語言(各民族除瞭本族語之外都隻須學習和使用這種語言)。從社會語言學上說,國際輔助語是一種計劃性語言。

  這種計劃性語言可以用3個辦法選擇:復活某種已死的語言(如古希臘語、拉丁語、梵語、古希伯來語);選擇某種現存的民族語言(如英語、法語);從頭創制一種新的語言(人造語)。第1個辦法很難實行,因為那些死去的古典語言都非常常難學,又脫離現代生活。第2 個辦法如果實行,會損害世界上大多數民族的自尊心,因為隻有其語言被選中的民族可以免去任何學習任務,而其餘民族則不得不費力去學習別民族的語言。第3個辦法有較大的選擇餘地,因為新的語言可以按照一個理想的語言模式去創造,而又可以做到不違背民族平等的原則。

  許多著名的學者,如英國的F.培根(1561~1626)、法國的R.笛卡兒(1596~1650)、德國的G.W.von萊佈尼茨(1646~1716),都從語言和邏輯的關系這個角度探討過國際語問題。在他們的思想影響下,早期的國際語方案都按照“先驗的”(也可以說是演繹的)原則去構擬。例如G.達爾加諾的符號語,J.貝克爾和M.佩茨的數字語。在這些方案中,詞按邏輯和語義分類,每類都標記特定的符號。19世紀上半葉還一度流行過一個很特殊的方案──音樂語,是J.F.蘇德爾提出的,用音符的組合表示詞句。但這些方案都不是普通意義上的語言。

  構擬國際語更常用的辦法是按“後天的”(也可以說是歸納的)原則效法民族語言去創造。1880年德國人J.M.施萊耶(1831~1912)公佈瞭他創造的沃拉普克語,其中有大量人為地硬性規定的成分;它雖然曾經作為人造語的第一個成功的嘗試風行過一時,但很快就歸於失敗。在它的基礎上1903年人們創造瞭向民族語言靠攏的中立語。1908年意大利人G.皮阿諾(1858~1932)主持“中立語”改革工作,拋開瞭中立語的基礎,引進他自己早就發明瞭的無屈折拉丁語。後來這個方案改稱英特林瓜語,幾經修改,1951年由美國的國際輔助語協會定型為中介語。這個語言正如其早期的名稱所示,其實是拉丁語,隻是去掉瞭拉丁語繁瑣的詞形變化。中介語曾為不少醫學會議和雜志所采用,但60年代之後沒有進展。

  1887年,波蘭醫生L.L.柴門霍夫(1859~1917)倡導的世界語是能較好地效法民族語言而又有人造語特點的一個成功的語言。它取代瞭沃拉普克語迅速流行開來。但是試圖修改它的方案也多達10種以上;其中最重要的是伊多語,1907年為法國人L.博弗龍和L.庫蒂拉所提出,參與其事的有皮阿諾和O.葉斯泊森等人。1928年葉斯泊森自創瞭新國際語。此外,從中立語改革派轉為世界語者的E.de瓦爾也退出瞭世界語陣營於1922年另創西方語。後面3個方案都沒有成功。

  至今已提出的國際語方案在500種以上,隻有世界語存活下來。不過人們仍在試圖創造新的國際語,近20多年來還有人提出多種方案,包括先驗派的符號方案。伴隨著國際語的創造活動,興起瞭一個新的語言學科──國際語學。國際語學一方面研究各民族語言的關系及世界通用語言的前景,研究國際輔助語的實施經驗、推廣條件和宣傳策略,另一方面又從一切民族語言的結構(包括基本概念及其表達方式)入手,研究國際輔助語的創制原則、語言結構和語言規范等方面的問題。前一方面可以稱為國際語政治學,後一方面則是國際語語言學。目前,國際語學主要是世界語學。

  國際語的語言結構必須簡明、邏輯性強、具有國際性。世界語的音系包括5個基本元音i、e、a、o、u和23個輔音,避免瞭法語的[ø]和英語的[θ]之類難發的音。名詞和形容詞有數和格的協調關系,動詞有12個形式,比英語復雜得多。這似乎違背瞭簡明的原則,但實為表達各種精密關系所必需。如果語法簡單到瞭貧乏的程度,反而為反對國際語的人提供瞭口實。世界語的所有詞形變化都是有規則而無例外的,所有的語素都是完全獨立而且固定不變的。這使操粘著語和孤立語的人們容易學習。它的基本詞匯取自印歐語言,這是有歷史原因的;否則反而會把事情復雜化。1950年的反巴比倫語在基本詞匯裡集中瞭歐亞非三大洲85種語言的材料,1772年的一個方案糅合瞭全世界各種文字的符號為一個書寫體系,表面上似乎達到瞭國際性,結果都遭到失敗。但是世界語的成功不僅在其語言本身。世界語者的崇高理想和獻身精神是任何其他國際語信徒所缺乏的。靠著不止一代人的持續努力,世界語的語言社群已經形成,已成為一種社會勢力。現在很難再有條件創造一個同樣的國際語社群。1984年,法國人A.皮拉斯發表瞭阿得利語的方案,它的詞匯是用電子計算機由英、法、西、德、意5種語言中精選出來的。但這個新方案還不能擁有足夠的支持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