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望道

  中國語文學傢和教育傢。原名參一、融,浙江義烏人。1890年12月9日出生於農民傢庭,1977年10月29日在上海去世。1915年陳望道赴日本留學,1919年回國,任浙江第一師範學校語文教員。1920年12月起,負責《新青青年》的編輯工作,歷任上海大學、復旦大學、安徽大學、廣西大學等校教授。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以後,任復旦大學校長,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二、三、四屆代表,第四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委員,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二、三、四屆代表和第三、四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常務委員等職。

  陳望道畢生從事文化教育和語文研究工作,是中國現代修辭學研究的開拓者和奠基人。所著《修辭學發凡》出版於1932年,全書共分12篇,分別講述修辭學的各個方面。其特色之一是引例豐富。所引用的書約250部,單篇論文約170篇,方言、白話各種文體兼收並蓄。二是歸納系統,闡釋詳明。該書在大量語言材料的基礎上,對漢語文中種種修辭方式作瞭系統而詳盡的分析歸納。在批判地繼承前人成果的基礎上,首先提出瞭“消極修辭”和“積極修辭”兩大分野的理論,進而把積極修辭分為辭格、辭趣兩種。辭格歸納為38格,每格又分若幹式,對漢語文中的修辭格式作瞭全面的概括。陳望道是中國第一個把馬克思主義觀點、方法帶進漢語修辭領域的學者。他在談到寫作的目的時說,該書“是想將修辭學的經界略略畫清,又將若幹不切合實際的古來定見帶便指破。除瞭想說述當時所有的修辭現象之外,還想對於當時正在社會的保守落後方面流行的一些偏見,如復古存文,機械模仿,以及以為文言文可以修辭,白話文不能修辭,等等,進行論爭,運用修辭理論為當時的文藝運動盡一臂之力”(《1962年重印前言》)。《修辭學發凡》創立瞭中國第一個科學的修辭學體系,開拓瞭修辭研究的新境界。劉大白(1880~1932)在序言中指出,正如《馬氏文通》(1898)是中國第一部系統的語法著作一樣,《修辭學發凡》是中國第一部系統的修辭學著作,“書中既引古人文章為證,並及今時通用語言,不但可以為通文者之參考印證,而且可以為初學者之津梁。”(《修辭學發凡》初版劉序)

  30年代,陳望道在上海發動瞭中國文法革新問題的討論。在討論中,他先後發表瞭《談動詞和形容詞的分別》(1938)、《“一提議”和“炒冷飯”讀後感》(1938)、《文法革新的一般問題》(1939)、《從分歧到統一》(1939)、《回東華先生的公開信》(1939)、《漫談文法學的對象以及標記能記所記意義之類》(1939)、《文法革新問題答客問》(1940)、《答復對於中國文法革新討論的批評》(1941)、《文法的研究》(1943)等10餘篇論文。這些論文從方法論上批判瞭機械模仿、生搬硬套的錯誤,明確地提出瞭用功能觀點來研究漢語語法的見解。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以來,他仍繼續研究語法。1955年12月,他在復旦大學設立瞭“語法、修辭、邏輯研究室”,並主持研究室的工作。在此期間,撰寫瞭《漫談“馬氏文通”》(1958)、《對於主語賓語問題討論的兩點意見》(1956)等論文。1977年,他在病榻上完成瞭他最後一部著作《文法簡論》(1978)的定稿工作。這本書共分7章,其中不少地方是30年代末40年代初一些見解的進一步發揮。書中對詞類問題用瞭較多的筆墨,既講瞭詞類區分的依據,又講瞭漢語的詞類系統。他把漢語的實詞分為體詞、用詞、點詞、副詞4大類。體詞包括名詞、代詞;用詞包括動詞、形容詞、斷詞、衡詞;點詞包括數詞、指詞;加上副詞,合為9類。虛詞包括介詞、連詞、助詞3類。在實詞、虛詞之外另立感詞一類,共計13類。句法部分講得比較簡單,他把復合謂語分為並列、順遞、接合、提帶4種。這本書是他繼《修辭學發凡》之後又一部重要的學術著作。

  陳望道是語文改革的積極主張者和實踐者。早在30年代,他就積極提倡新文字運動,並組織和領導當時上海的語文運動。他主編《每日譯報》的《語文周刊》,經常在拉丁化新文字的理論刊物《中國語文》上發表文章,有《中國語文的演進和新文字》(1938)、《拉丁化北音方案對讀小記》(1938)、《中國拼音文字的演進》(1939)、《語文運動的回顧與展望》(1940)、《從“詞兒連寫”說到語文深入研究》(1940)等,並編制瞭《拉丁化漢字拼音表》(1938),對語文運動的發展作出瞭重大的貢獻。1949年以後,他積極支持文字改革和普通話推廣工作,曾多次參加有關這些工作的專門會議。在現代漢語規范化工作中,他為確定“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以北方話為基礎方言、以典范的白話文著作作為語法規范”的漢民族共同語的科學概念,作出瞭積極的貢獻。

  陳望道還發動瞭“大眾語運動”,於1934年先後發表瞭《關於大眾語文學的建設》、《建立大眾語文學》、《這一次文言和白話的論戰》、《大眾語論》、《怎樣做到大眾語的“普遍”?》、《文學和大眾語》等文章,對大眾語的建立提出許多科學性、建設性的意見,促進瞭文學語言的大眾化和大眾語文學的發展,同時也為拉丁化新文字運動打下瞭良好的基礎。為瞭實踐“大眾語”,他於1934年9月創辦並主編《太白》半月刊,首創“科學小品”新文體,開辟“掂斤簸兩”新欄目,專登匕首式的雜感,並首倡采用民間的“手頭字”。

  此外,陳望道所著的《作文法講義》(1922),是中國有系統的講作文法的第一部書。他還是最早在刊物上提倡使用新式標點符號的學者之一。

  陳望道從事文化學術活動和教育工作達60年,幾乎涉獵瞭社會科學的各個領域,撰寫和翻譯瞭許多論文和著作。他的論文和著作,已由復旦大學語言研究室編成《陳望道文集》3卷(第1卷1979,第2卷1980,第3卷1981,上海人民出版社)、《陳望道語文論集》(1980,上海教育出版社)、《陳望道修辭論集》(1985,安徽教育出版社)。(見彩圖)

陳望道等《中國文法革新討論集》

陳望道《修辭學發凡》

  

參考書目

 復旦大學語言研究室編:《陳望道語文論集》,上海教育出版社,上海,1980。

 復旦大學語言研究室編:《陳望道修辭論集》,安徽教育出版社,合肥,1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