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明代音韻學傢。字季立,號一齋,連江(今福建連江)人,萬歷時秀才,曾從俞大猷學兵法。善詩,尤善音韻,對古今音之不同,多有闡發。著有《毛詩古音考》、《屈宋古音義》、《讀詩拙言》等書,對後世音韻研究頗有影響。

  古音學的研究,是從後人讀先秦韻文感到不押韻的時候開始的。對於上下文押不上韻的現象,宋代以前,總認為一個字臨時可以有不同的讀音,用葉音、協句來解釋。陳第第一個明確指出這是由於古今語音的不同所致。他首先從研究《詩經》韻入入手,認為《詩經》無所謂葉韻,宋人所謂葉韻的音,恰是古人本有的讀音。他舉例說,“母”古音本讀“米”,所以常跟“杞”、“止”、“祉”、“喜”押韻;“馬”古音本讀“姥”,所以常跟“組”、“黼”、“旅”、“土”押韻,等等。他最早悟出“時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轉移,亦勢所必至”(《毛詩古音考·自序》)的道理,力斥一個字可以任意改讀葉音的錯誤觀點。他確定瞭一條很重要的原則;同一個字在同一個時代、同一個地域,讀音是統一的。所以他的研究成績被後世譽為古音學的開創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