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歐語系印度-伊朗語族印度(又稱印度-雅利安)語支的一種古代語言,現在仍是斯裡蘭卡、緬甸、泰國等國的小乘佛教的經堂語言。和同語支的梵語相比,從形態變化來看,巴厘語要晚一個發展階段。但它並不是梵語的子語;因為在巴厘語中還保留瞭一些比梵語更古老而與吠陀語接近的形態變化。梵語中的輔音叢在巴厘語中變為同位的輔音叢,輔音尾音消失。至於巴厘語究竟是哪一個地區的語言或方言,語言學傢還沒有一致意見。古代佛教徒說它是東部摩揭陀方言,是佛祖釋迦牟尼使用的語言。近代西方有一些語語言學傢附和此說。但是另一些學者則認為,它是西部方言,此說幾成定論。最近又有人主張,巴利語是摩揭陀某個地區使用的語言。

  巴利語沒有專用的字母。在印度,有時使用天城體。在斯裡蘭卡、緬甸、泰國等地,則使用當地流行的字母。現在國際上一般使用加符號的拉丁字母。元音分簡單元音和二合元音;輔音分喉音、腭音、頂音、齒音、唇音、流音、半元音、噝音、氣音。名詞有性(陽性、陰性、中性)、數(單數、雙數──消失中、復數)、格(體格、業格、具格、為格、屬格、依格、呼格)的變化。動詞變位包括數(單數、雙數、復數);人稱(第一、第二、第三人稱);時間(現在時、未完成時、完成時、不定過去時、將來時、假定時);語態有主動、中間(消失中)、被動;語氣(陳述式、虛擬式、命令式、祈使式──不定過去時的虛擬語氣);語尾(原始的、派生的)。

  巴利文獻主要有小乘佛教上座部的經典,通常稱為巴利文三藏。藏外還有一些經典,比如《那先比丘經》等。此外,對佛典的註釋也非常重要。歷史著作有《大史》、《島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