撥奏弦鳴樂器。廣泛用於中國戲曲、曲藝音樂伴奏的撥絃樂器。月琴由古代樂器“阮鹹琵琶”演變而來。音箱為扁平的正圓形或八角形。一般用紅木(或花梨木、紫檀木)做音箱邊框,用梧桐木做面板,背面嵌底板。傳統的月琴張4根絲弦,雙弦同音,相距為五度音程。琴頸和麵板上裝有竹制的品,有7品、9品、10品或12品等多種。音域為兩個八度左右。通常用牛角、骨頭、撥子彈奏,音色清脆明亮。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專業音樂工作者對月琴進行瞭改革,把品位位增至24個,按十二平均律排列,可自由轉調。改用金屬弦或纏尼龍金屬弦,音量增大,音質更為純凈明亮。張弦2~4根不等,4弦者定音為g、d1、g1、d2,常用音域為g~a3。月琴的演奏方法為右手持撥,常用彈、挑、撮、滾、掃等技法;左手按弦,常用推、拉、進、退、打、帶、吟、揉、泛音等技法。月琴可以演奏單音、雙音和較簡單的三音和弦及四音和弦。改革後的月琴成為表現力豐富的獨奏樂器,尤其適於演奏快速、明亮、熱情的樂曲,也能表現柔和、細膩的感情。月琴獨奏曲《百萬雄師過大江》、協奏曲《北方生活素描》等,為其代表性曲目。月琴為京劇伴奏時,與京胡、二胡互翻高低,具有獨特的風格和韻味。

月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