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隋、唐至宋代的宮廷中飲宴時,供娛樂欣賞的、藝術性很強的歌舞音樂。亦稱“宴樂”。

  周代已有所謂“燕樂”,即“房中樂”,為後妃在宮中所用,其歌詞俱在《詩經》的《周南》、《召南》中。漢代宮廷中也有“房中樂”,這些都是雅樂的一部分,性質與唐、宋燕樂不同。廣義的燕樂,如宋人沈括在《夢溪筆談》中所說:“先王之樂為雅樂,前世新聲為清樂,合胡部為燕樂。”是指漢族俗樂與外來(外國或外族)音樂的總稱。燕樂的狹義概念則專指唐十部樂的第一部部,即張文收所作的燕樂。

  燕樂的興起與發展 從唐初到開元、天寶時期(618~755)的百餘年間,社會空前繁榮安定,形成兩漢以後封建社會的最偉大的時代,文化藝術也發展到高峰。音樂藝術則以新的宮廷音樂燕樂為中心,向多方面發展。燕樂繼承瞭樂府音樂的成就,並且容納瞭更多的外來音樂的影響,在幾個嗜好音樂的皇帝的提倡下,得到很大發展,成為隋、唐時期音樂史中最突出的事件。

  隋、唐時期幾個君主成為宮廷音樂的組織者。隋煬帝(楊廣)好尚奢侈,集中瞭六朝以來流散在各地的樂工,常常做極豪華的表演。隋亡後,唐太宗(李世民)宮廷中也有大規模的音樂舞蹈表演,如用120人表演《破陣樂》,借此贊揚他的武功。唐玄宗李隆基是一個精通音樂的皇帝,既能作曲,又是打羯鼓的能手,他精選樂工數百人,在宮廷中親自教練,稱為“皇帝梨園弟子”。這個時期宮廷音樂規模更大,藝術水平更高,許多有名的大曲在這個時期形成。

  隋、唐時期設有規模宏大的宮廷音樂機構。隋煬帝有專業樂工3萬人,以太常寺轄之。唐玄宗時宮廷中樂工多至數萬人,設“教坊”5所加以管理。又設“別教院”,專門教練宮廷音樂創作人員,下設3部:①梨園。選具有相當水平的男樂工300人,女樂工數百人,皇帝親自教練。②宜春院。是女部,所屬都是高級女樂師。③小部。選拔技藝最精湛者30餘人,專門從事小規模的室內演奏。教坊和別教院是音樂人才薈萃的處所,成為音樂活動的中心。

  隋煬帝時把大型的宮廷樂隊按照所奏樂曲的來源,分為“九部樂”。包括:清樂(傳統音樂)、西涼(今甘肅)樂、龜茲(今新疆庫車)樂、天竺(印度)樂、康國(即康居,今新疆北部及中亞)樂、疏勒樂、安國(中亞細亞)樂、高麗樂、禮畢(最後所奏,一說即文康樂)。

  唐初改為“十部樂”,包括:燕樂(雜用中外音樂)、清商伎(傳統的舊有音樂)、西涼伎、天竺伎、高麗伎、龜茲伎、安國伎、疏勒伎、康國伎、高昌(在今新疆)伎。清樂或清商伎,保存瞭漢魏以來的傳統舊樂。其他以外國或外族名稱立名的樂部,隋有七部,唐有八部。它們所演奏的樂曲是根據外來音樂重新創作的,並保存瞭較多的外來音樂的面貌,仍冠以外國或外族之名。自漢魏以來,大量吸收和消化外來音樂,是這個時期音樂藝術高度發展的條件之一。

  唐玄宗時將十部樂改為“坐部伎”和“立部伎”兩部。坐部伎在室內坐奏,人數較少,樂器聲音較清細,樂師需要有較高的技藝。立部伎在室外立奏,人數較多,樂器聲音較大,常是很喧鬧的合奏,有時還加入百戲(雜技)等,因此技藝上要求較坐部為低。坐部中不合格的降入立部。立部不合格者降到雅樂隊去,此時雅樂之衰落可以想見。

  從九部樂、十部樂到坐、立二部樂隊組織的變遷和所演奏的樂曲變更,可以看出外來音樂被逐漸融合消化的過程。九部樂所奏樂曲,如西涼樂中的《於闐佛曲》,龜茲樂中的《善善摩尼》、《婆伽兒》,天竺樂中的《沙石疆》,康國樂中的《賀蘭缽鼻始》、《末奚波地》、《前拔地惠地》,疏勒樂中的《亢利死讓樂》,安國樂中的《末奚》、《居和祇》,高麗樂中的《芝棲》等等,都是外來樂曲的音譯。坐部伎所演奏的大型樂曲有《燕樂》、《長壽樂》、《天授樂》、《鳥歌萬歲樂》、《龍池樂》、《小破陣樂》等。立部伎所演奏的大型樂曲有《安樂》、《太平樂》、《破陣樂》、《慶善樂》、《大定樂》、《上元樂》、《聖壽樂》、《光聖樂》等。

  唐朝的燕樂中,最突出最輝煌的是大曲,這是在樂府音樂和外來音樂的基礎上,經過樂師們的創造而發展起來的,綜合瞭歌唱、器樂和舞蹈的大規模的音樂,它完成於唐代的極盛時期(開元、天寶年間,713~755),集中地代表瞭燕樂的全部藝術成就。大曲中有一部分稱為“法曲”,是大曲中精致絢麗的部分。唐玄宗創作的《霓裳羽衣》就是最有名的一首法曲。

  唐代所用樂器有300餘種。燕樂中占主要地位的樂器是琵琶、箜篌、篳篥、笙、笛、羯鼓、方響等,樂器制造業很興盛,長安有制造及修理樂器手工工場的集中地帶。從史籍和敦煌的大量唐代樂舞壁畫中,可以看到燕樂使用樂器的情況。教坊和別教院薈集瞭許多著名的歌唱傢和演奏傢。最著名的羯鼓演奏傢黃綽,古籍中多有關於他的故事。唐南卓《羯鼓錄》一書,記載瞭羯鼓的演奏技術、演奏傢和鼓曲。琵琶的演奏方法由撥彈過渡為手,名手輩出,如段善本、康昆侖、曹剛等。篳篥名手尉遲青,吹笛名傢李謨,歌唱傢李龜年、許和子等。教坊的樂工不僅在宮廷中演奏,有時到貴族傢中獻藝,年老樂工則在宮外以傳習歌舞為業,使燕樂得以廣泛傳播。

  燕樂的衰落及其餘緒 安史之亂以後,唐朝的宮廷音樂衰落,宮廷音樂傢們多流落民間獻藝謀生。五代時,南唐和後蜀的宮廷中薈集瞭一些樂工,宮廷音樂有所延續,但未能恢復唐朝的規模。宋統一後,又設立教坊,多沿用唐時的舊曲,宮廷內外還有時演奏大曲,但隻能選奏其中一部分,演奏規模大為縮減,常隻由1、2人表演歌舞,歌者舞者合而為一。後來逐漸用大曲曲調表演故事,如宋史浩《峰真隱漫錄》卷四十六所載的《劍舞》,是用《劍器》大曲表演楚、漢鴻門宴及杜甫、張旭觀公孫大娘舞劍的故事。又如《鄭生遇龍女薄媚》是用《薄媚》大曲來表演鄭生遇龍女的故事。《哭骰子瀛洲》是以《瀛洲》大曲表演滑稽故事。這些表明宋代的大曲逐漸向歌舞劇的方向演變。大曲中的許多樂段逐漸變為曲牌,分散在詞曲、戲曲、說唱、器樂及其他歌曲中間,大曲的整體逐漸消失。

  南宋以後,宮廷中雖然還設有教坊、雲韶部等音樂機構,但人才零落,燕樂已極度衰微。此後音樂發展的主流已轉到新興的市民階層藝術(戲曲、說唱、城市歌曲等)中去,宮廷音樂無論燕樂或雅樂,都已失去發展的勢頭。雖然經過遼、金、元、明直至清代,宮廷中均有燕樂或宴饗樂存在,但和隋、唐時期的燕樂已有霄壤之別。

  唐時燕樂曾傳入日本,今日本宮內省雅樂隊以及一些寺院還在演奏與唐大曲同名的古樂;朝鮮也保存有《春鶯囀》(唐大曲曲名)等。不過經歷瞭時代和生活環境的變遷,這些保存在異域的唐曲,已經很難看出和中國唐大曲還有多少相似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