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在中國西北地方回族、東鄉族、撒拉族、保安族的傳統習俗性舞蹈。是迎親時男方宴請女方送親者的宴席間演唱的歌舞形式。曲調優美,節奏性強;歌詞多敘述民間故事、傳說和一些幽默逗趣的內容。舞蹈動作不配合歌詞具體內容,隻表達歡樂的情緒。宴席曲多為2~8人的男子對舞,相互換位後,有屈膝半蹲、雙手伏膝的行禮姿態。其基本步法一般是腳尖或腳掌先落地、膝部屈伸,使身體如波浪起伏,與頭部的擺動、顫動相協調。手勢有單晃手、雙晃手、掏手、望月等,舞姿灑脫昂揚,表現瞭高原民族豪放、開開朗和詼諧的性格。

  宴席曲的舞蹈動作又因民族不同而有區別。回族宴席曲的頭部擺動明顯有力,一拍擺動一下,舞步起伏,幹脆利落。東鄉族宴席曲又稱迎婚調,舞者頭部擺動幅度小,節奏碎而快。在《鳳凰令》曲調伴奏的舞蹈中,雙臂張開,翹拇指,掌心向前,手腕有節奏地上提下壓,使兩臂上下起落,模擬鳳凰展翅。激烈時,拍手或用雙手打腿並歡聲呼喊。撒拉族宴席曲男女同舞,女子揮手帕,男子在腰旁掏手,動作樸素、明快。保安族宴席曲,舞步起伏時胯部向兩側微微擺動,姿態優美協調。

  宴席曲一般不用樂器伴奏,由男聲用真假聲演唱。節奏多為娺拍、嬋拍或婰拍,邊唱邊舞。曲調有民族傳統的,也有借用漢族民間小調的,如《尕老漢》、《孟薑女》、《四季》等。宴席曲的服飾,男子戴白色或黑色平頂圓帽,穿白色對襟上衣,束腰帶,外著黑色坎肩;女子穿長袍,外著過膝繡花坎肩,頭戴長蓋頭,褲角、袖口鑲有艷麗的花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