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亞納切克

  捷克作曲傢。1854年7月3日生於摩拉維亞東部的胡克瓦爾迪,1928年8月12日卒於俄斯特拉發。他是一位貧窮教師的兒子。11歲參加佈爾諾的教會唱詩班,1874~1880年間在佈拉格風琴學校和維也納音樂學院學習過一個個短時期。定居佈爾諾後,在師范學校任教。在該校校長F.巴托什影響下,開始搜集摩拉維亞民歌,並進行編曲和出版工作。他曾創辦佈爾諾風琴學校,培養摩拉維亞民族音樂人才。1904年他的歌劇《耶奴發》在佈爾諾上演,獲得成功。1916~1928年間,除創作活動外,還從事音樂教育和社會音樂活動,曾任佈拉格音樂學院教授、捷克科學院院士、摩拉維亞作曲傢協會主席等。

  亞納切克的主要作品包括9部歌劇、11 部交響曲、10部室內樂,以及許多鋼琴、聲樂、民歌改編曲等。其中歌劇的成就最高。他的代表作《耶奴發》(又名《養女》),創作於1894~1903年間。它描寫捷克農村一個小業主的養女耶奴發被一個花花公子蹂躪、始亂終棄的遭遇。但她終於擺脫瞭自己的痛苦處境,從一個真正愛她的農民那裡獲得瞭幸福。在這部作品中,他發掘瞭摩拉維亞語言的音調特征,將唱詞和音樂有機地結合起來,形成瞭一種以言語音調為基礎的新穎獨特的聲樂風格。1917年創作的兩部歌劇《佈魯切克先生月球漫遊記》和《佈魯切克先生十五世紀歷險記》,通過一個終日無所事事隻會吹牛皮的房地產主的荒誕經歷,對捷克資產者中的庸俗和懦弱習氣進行瞭辛辣的諷刺。亞納切克的晚期歌劇《卡佳·卡巴諾娃》(1921)和《死屋》(1928)都取材於俄國文學名著。前者是根據A.H.奧斯特洛夫斯基的戲劇《大雷雨》改編的;後者則取材於Ф.М.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同名小說。在大型聲樂、器樂作品中,比較重要的有康塔塔《阿馬魯斯》(1897)。作品中的主人公阿馬魯斯是一個從小生活在修道院中的僧侶,他渴望世俗的生活,向往自由和愛情,卻未能如願,最後死在母親的墓旁。在交響音樂創作方面,最著名的作品是交響詩《賣藝人的孩子》(1912)。它的內容具有幻奇性:死去的賣藝人在夢幻中將他遺留下來的孩子喚走,以便把孩子從人間苦難中拯救出來,到天堂去同天使和星星們共享幸福。這部交響詩的曲調風格特點是他慣用的短小動機展開的手法,配器精致、細膩,給音樂染上一層朦朧、悲涼的色彩。亞納切克的管弦樂作品還有根據H.B.果戈理的同名作品創作的狂想曲《塔拉斯·佈爾巴》(1918)、《佈拉尼克敘事曲》(1920)、《小交響曲》(1926)、《小提琴協奏曲》(1928)等。他的著作有《戲劇中特殊語言的旋律曲線》(1909)、《民歌的節奏》(1909)、《論音樂創作中的心理發展》(1916)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