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音樂理論傢、作曲傢。1831年8月13日生於佈雷斯勞,1902年2月1日卒於萊比錫。少年時代學習鋼琴、小提琴與和聲學。1848年入萊比錫音樂學院;1年後,到魏瑪從F.李斯特學習鋼琴。1852年回萊比錫,從M.豪普特曼學習作曲與配器。以後定居萊比錫,私人教授鋼琴。1865~1866年先後擔任猶太會堂合唱團與詩篇樂眾讚歌樂團指揮。1871年被聘在萊比錫音樂學院教和聲、對位、作曲、配器與鋼琴。在此期間寫下許多教科書,同時也從事作曲。1887年被授予萊比錫大學學名譽博士學位。1893年成為佛羅倫薩皇傢科學院通訊院士及皇傢教授。

  他的主要著作是《作曲法教程》、包括和聲學、對位法、卡農與賦格、曲式、配器法等。他對旋律的本質有獨到的觀察,註意到旋律的冠音與和聲內涵;他把旋律的構成看作是對於一個固定曲調的裝飾。在和聲學教科書中他把音樂聽覺描述為積極的、綜合的、純音樂的聆聽能力。關於卡農寫作,他有三個基本信條:①旋律是音樂作品的靈魂,隻有通過美的旋律,作品才能廣為流傳;②嚴格的對位風格最不容易被時代變遷所淘汰;③在音樂作品中,一切重要的東西必須重復。他的音樂創作是多樣而大量的,超過140個作品號。其代表作顯示瞭高超的對位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