崖畫是古代部落的先民們用石制畫具及礦物顏料刻畫在峭崖石壁上的繪畫。這些繪畫形象地反映瞭古代人民的生產勞動、戰爭場面、宗教祭祀活動及文化生活,其中也有豐富多采的舞蹈形象,成為研究民族民間舞蹈與舞蹈史的寶貴資料。

  花山崖畫中的舞蹈形象 花山崖畫是分佈在中國廣西壯族自治區寧明縣明江沿岸及龍州、崇左等縣的左江沿岸高山峭壁上約50處崖畫的統稱。其中以花山崖畫的畫幅為最大,人人物形象最大,內容較復雜。

  花山崖畫風格古樸,大致可分為4類:①與漁獵生產密切相關的祭祀舞蹈。壁畫中有部分人形站成一排,腳下劃一條線,表示在船上載歌載舞祭奉河神的情景。這一類壁畫多繪制在沿江轉彎處的深潭附近。②假形舞蹈。崖畫中有些人像頭插雉尾,或戴獸帽,披獸皮。通過描寫戰勝動物的舞蹈來表達人們對狩獵勝利的期望。這同戰國時代一件銅壺上的擬鳥紋飾舞蹈形象頗為相似。③生育舞。崖畫中有些畫面似以誇張的筆法繪畫瞭男性生殖器,這與鑿刻於內蒙古烏拉特中後聯合旗東地裡喀日山頂一塊巨石上的人像有相似之處,是一種表現崇尚性與生育的原始舞蹈。中國古籍中有與此相關的習俗記載。④戰爭誓師或歡慶勝利的巫術舞蹈。古代氏族部落間的戰爭。一般都由巫師(他們往往也是首領)以符法進行動員,祈求神靈保佑勝利。這在崖畫中表現為歡慶作樂、奮擊銅鼓和跳躍歡呼的舞蹈形象。

花山崖畫(局部)

  滄源崖畫中的舞蹈形象 滄源崖畫分佈在中國雲南省滄源縣境內。自1965年首次發現以來,迄今已發現瞭10處。這些崖畫大多以紅色顏料繪在比較平滑而垂直的崖壁上,畫風古樸,畫法簡單(如人物不繪面部五官,身體隻繪成簡單的三角形)。崖畫中最明顯的一幅舞蹈圖見於第7處。在一塊約30厘米見方的畫面中,有5個人圍成一圈,均作一臂高揚一臂擺動之態,頗似某種“圓舞”。有些崖畫還描繪瞭一排排手臂相連的舞者形象,他們動作協調一致,與今天雲南少數民族舞蹈“鍋莊”或“打歌”極為相似。

滄源崖畫上的盾牌舞

  滄源崖畫中有更多的舞蹈場面是模仿戰爭和狩獵活動的。如一手持盾牌一手持短兵器的舞蹈形象與手持牛角與武器的舞蹈形象在各個地點均有發現。據傳在戰爭和狩獵之前舉行這種模擬性舞蹈,可以保證或促使戰爭勝利和狩獵成功。滄源崖畫中還有不少表演雜技的畫面,如舞流星、頂竿、跳丸等,至於兩人疊立的圖形更是屢見不鮮。這些雜技圖形往往和舞蹈圖形分佈在一起,交錯表現,似乎雜技是舞蹈的一種特殊形式。

  滄源崖畫中的舞蹈人物絕大多數是男子形象。有些畫面中也有少量婦女形象,畫成腹部甚大,作一臂反卷至頭的姿態,大概進行娛樂性舞蹈是男女都可參加的。

  陰山崖畫中的舞蹈形象 1976~1980年,在內蒙古自治區陰山山脈狼山地區的石崖上,發現瞭大量的原始社會牧人的繪畫,其中的舞蹈畫面表現瞭獨舞、雙人舞、三人舞或群舞形象。

  獨舞畫面在陰山崖畫中居多數,舞者形象千姿百態。他們或是裸露著全身,臀後系尾飾,身上刺著花紋;或是頭戴頭飾,雙手上叉,似穿著長袍,足尖朝向一方;或是梳著長發辮,身著長袍,足登氈靴,身軀頗似兩個尖端相對的三角形。在雙人舞畫面中,有手足牽連等舞姿。集體舞形象也較豐富,如其中一幅為4個舞者排成井字形,上面2人雙臂外揚,兩腿直立;下面2人雙臂外伸,兩腿作大幅度叉開。在各種粗獷而原始的舞蹈動作中,展現瞭中國古代先民們與天地萬物共生、與大自然渾然一體的情景。

陰山崖畫上的舞蹈形象

  陰山舞蹈崖畫的內容,有娛神與自娛兩種。在娛神的舞者形象中,有的雙臂上舉,模仿祈禱的姿勢,向神靈獻舞;有的在舞場獻上抓獲的戰俘,作為敬獻神靈的祭品。在一幅畫面上,一人操尾而舞,腳下棄置一人頭;另有3個舞者雙臂作振翼欲飛的鳥羽形,雙腿叉開,臀下系尾,上方有一倒置的無頭人形。在自娛性舞蹈形象中,有模擬動物的狩獵舞,有慶祝戰鬥勝利的戰爭舞,也有表現喜悅情緒的集體舞蹈。狩獵舞多是模擬各種動物動作的舞蹈,如其中一幅畫著一裸體獵人,雙手叉腰,臀下垂尾,其後跟一似鳥似獸又似人的動物,作行進狀,顯然是由人裝扮鳥獸的形象,其右下方則有4人連尾而舞。另外還有獵人狩獵歸來集體踏舞歡跳的畫面,舞者臂連著臂,手牽著手,整齊劃一,頓足而舞。這些舞蹈形象,生動地再現瞭古代牧民們的勞動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