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音樂體裁的一種。具有以敘述性為主,兼有抒情性並與語言音調密切結合的音樂特徵。其音樂由唱腔和伴奏兩部分組成。曲牌體、板腔體為其音樂的基本形式。由於各曲種所操的方言不同,因此曲藝音樂不僅有多種多樣的曲調,又各有濃鬱的地方色彩。

  歷史概況 曲藝音樂有悠久的歷史。現存早期的唱本是西元前3世紀荀子的《成相篇》。漢魏的相和歌以及南北朝的各種長篇敘事歌曲(如《孔雀東南飛》、《木蘭辭》)),唐代民間流行的“說話”和佛教徒宣傳教義的“俗講”(變文)等,都是曲藝音樂的先導。

  宋元時期,工商業發達,城市繁榮,曲藝音樂成為城鎮市民所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當時除小型曲藝如“陶真”、“涯詞”、“小唱”、“貨郎兒”、“鼓子詞”外,還產生瞭所謂集諸傢腔譜而成的大型曲藝“唱賺”和“諸宮調”。曲藝音樂達到瞭相當成熟的階段。

  明清以來,有些古老的曲種如“道情”、“宣卷”、“蓮花落”等,隨著時代的進展而不斷更新,一直流傳至今;有的則停滯不前而自行消亡,或被其他藝術品種所吸收。如貨郎兒到明時已不流行,但其音樂卻一直保留在昆曲裡,稱為〔九轉貨郎兒〕。宋元的唱賺、諸宮調等,到元明時已經衰落,但音樂卻大量為元明雜劇、傳奇劇所吸收。有些曲種在流傳過程中與各地民間音樂、地方語言相結合,或因變換主奏樂器,派生演化出許多新的曲種。如元明的“鼓詞”,到清代中葉以後,在北方逐漸演化出各種不同的大鼓。流行於南方的一支由於改用三弦、琵琶伴奏和受南方音樂和方言的影響,逐漸形成瞭各種彈詞類曲種。

  曲種分類 中國曲藝據1982年調查有341 個曲種。各曲種都有不同的藝術風格。漢族曲藝根據主奏樂器、歷史淵源、音樂格調以及演奏、演唱特點等,大致可歸納為鼓詞、彈詞、道情、牌子曲、琴書等5大類。

  鼓詞 演唱者自己用鼓、板作伴奏,俗稱大鼓。主要流行於中國北方。如河北的西河大鼓、樂亭大鼓、京韻大鼓、梅花大鼓、唐山大鼓、京東大鼓,遼寧的東北大鼓,山東的梨花大鼓、膠東大鼓,山西的上黨大鼓和新創造的太原大鼓等。此外,在安徽、江西、湖南、湖北等地也有不同的大鼓流行。

  鼓詞的曲調來源,雖與古代的詞牌音樂有關,但更多的是來源於民間音樂。如始於明代的溫州鼓曲是由裡巷之曲與詞曲合成的;北方的許多大鼓,其腔調大多是在當地民歌或集鎮叫賣貨聲的基礎上發展而成。鼓詞的演唱形式,有獨唱、對唱。但多數是以1人自兼鼓、板伴奏的獨唱,另有伴奏若幹人,常用樂器是大三弦、四胡、琵琶、揚琴等。早期鼓詞大都是長篇故事,如《三國志》、《水滸傳》、《楊傢將》之類,可連續說唱數十日之久。清中葉以後,逐漸興起瞭“段兒書”的形式,並大量減少瞭說的部分而以歌唱為主。這種段兒書,通常是用引文—正文—結尾的結構形式,另加引奏組成。也有的為瞭唱段緊湊,在音樂趨於高潮後立即終止,不用結尾部分。

  彈詞 演唱者自彈自唱。主奏樂器為書弦(一種有堂音的小三弦)或琵琶(有時加用二胡、阮、箏等),流行於中國南方。如蘇州彈詞、揚州彈詞、長沙彈詞等。

  一般認為,彈詞是從唐代變文演化而來。元末楊維禎所作的《四遊記彈詞》(即俠遊、仙遊、夢遊、冥遊),是現知最早以“彈詞”命名的唱本。明代中葉,彈詞在江浙一帶已相當盛行。楊慎(1488~1559)編寫的《二十一史彈詞》,是當時著名作品之一。明代留存下來的彈詞唱本較少,但從清初陶貞懷的《天雨花》中曾有“彈詞萬本將充棟”的話,可以想見當時彈詞之盛。

  道情 以漁鼓和簡板為主要伴奏樂器,也稱漁鼓或漁鼓道情。流傳各地的有陜北道情、義烏道情、湖北漁鼓、湖南漁鼓、山東漁鼓、廣西漁鼓、四川竹琴、河南墜子等。道情淵源於唐代道曲,為道士傳道和募化時所唱的歌曲。唐代道教盛行,以道教故事為題材,宣揚安貧樂道、無榮無辱的出世思想的道曲如《九真》、《承天》等應運而生。道情至明清有較大發展,題材有所擴大,演唱者也不局限於道士。道情以唱為主,以說為輔,也有隻唱不說的。各地道情的音樂不同,但多數僅有一支上下句或4樂句的基本曲調,反復演唱,節奏自由,帶吟誦性。有的曲種音樂漸漸向板腔體發展,出現瞭散板、四拍子、二拍子等不同板式;有的大量采用當地其他曲種聲腔,如四川西部的竹琴唱腔多來自四川揚琴;有的則與其他曲種合流,音樂發展較大,並取消瞭漁鼓,如道情與鶯歌柳相結合,成為河南墜子。道情原為1人演唱,後來漸漸引入其他樂器伴奏,並制成不同音高的漁鼓,演唱人數也時有增加。

  牌子曲 演唱者或執手鼓,或持檀板,伴奏樂器因地而異。北方以三弦為主,南方以琵琶、二胡為主。其唱腔主要以同宮或不同宮的若幹曲牌聯綴而成。單弦牌子曲、河南大調曲子、山東聊城八角鼓、陜西關中曲子、蘭州鼓子、青海賦子、四川清音、常德絲弦、廣西文場等等。

  牌子曲是繼承宋、元時期唱賺、諸宮調的音樂傳統,並在明清小曲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各曲種所用的曲牌名稱大多相同。其中,有的曲調基本一致,僅因唱法不同而有風格上的差異;有的相去較遠,不過仍可從曲式結構、旋法等方面尋找出共同的淵源;有的則名同而實異。

  琴書 因主要伴奏樂器為揚琴而得名,如山東琴書、徐州琴書、安徽琴書、翼城琴書、武鄉琴書、四川揚琴、雲南揚琴等。

  各種琴書的起源不一。其音樂大多由當地的戲曲、民歌中演變而來。有些鄰近地區的不同琴書,主要唱腔基本相似,但是由於各地的民間音樂、方言、唱法潤腔及伴奏特色的不同而形成瞭各自的風格。如山東琴書的〔鳳陽歌〕(亦稱〔四平調〕),運用在安徽琴書中,由於滲入瞭尾音上挑,並用假聲的唱法,賦予瞭特有的安徽琴書風格。

  琴書的表演形式,深受彈詞、灘簧的影響,演出者兼奏樂器,並在唱腔、唱法上還分角色行當、近似不化妝的戲曲清唱。在演出過程中,有時仍以說書人的身份來表述情節、描繪人物的內心活動。

  中國少數民族的曲藝也很豐富。如維吾爾族的熱瓦甫彈唱,藏族的析尕,蒙古族的好來寶,傣族的贊哈,白族的大本曲,壯族的唱師、蜂鼓、莫倫,哈薩克族的冬不拉彈唱,瑤族的鈴鼓,苗族的果哈,彝族的四弦彈唱,佤族的芒鑼彈唱,侗族的琵琶歌,哈尼族的哈尼哈巴,朝鮮族的三老人等。

  唱腔體式 曲藝的唱腔體式與戲曲相似,基本體式為曲牌體、板腔體、曲牌與板腔兼用的綜合體3種。

  曲牌體 就是由音樂風格接近而格式不一的若幹曲牌,在一個唱段中有機地聯綴運用。曲藝中用的曲牌,來源有兩方面:一是從古代流傳下來的,如宋代的詞調、金元的北曲及明清時的小曲。運用這類曲牌的曲種,有河南的大調曲子、山東的聊城八角鼓等。二是直接吸收運用各地民間流傳的時調小曲,如天津時調、揚州清曲、福州錦歌等;有些曲種則是上述兩類曲牌兼用的,如“單弦牌子曲”等。

  吸收到曲藝裡的曲牌,由於長期運用,都賦予瞭不同曲種的獨特風味,又具有說唱化的特點,如其中插用說唱結合等表現手法。

  曲藝中曲牌聯綴的體式,大多由數個曲牌作為該曲種的基本腔調,又可將其中某一曲牌一分為二,用於唱段的頭、尾,中間插入其他若幹曲牌,構成套曲形式。

  曲牌體曲藝中也有用單曲變化重復構成的段式,即用1個曲牌或1首民歌曲調,變化反復演唱多段唱詞。

  板腔體 就是在一個基本曲調(上下句或4句)基礎上,通過速度快慢、節拍與節奏的緊寬、調性及旋律的變化來表現各種不同的感情色彩。所謂“板”,是指不同速度的各種板式;“腔”,是指旋律變化的腔調。板腔體式的唱詞格式,以7字句為主,偶句押韻,平仄不那麼嚴格,其他10字句及長短句是7字句的變化句式。屬於板腔體的曲種很多,但所用板腔的多少和名稱並不一致。以京韻大鼓為例,其板式有慢板、緊板、垛板等;腔調有挑腔、平腔、起伏腔、預備腔、長腔、悲腔、甩腔、落腔等。根據唱詞內容靈活運用。

  板腔體曲藝唱段的結構佈局大體如下:①引奏。在大型唱段前,有個篇幅較長的器樂段作為引奏,其作用是定場靜心,陳述意境。②成塊分段。大型唱段,根據唱詞段落,常用成塊分段的結構佈局。各段大多用“起平落”的形式,即由起腔—平腔—落腔組成(或省略起腔)。起腔是上句,音調上揚,具有不穩定的功能;落腔是下句,音調下行,具有相對的穩定性。平腔的旋律性不甚強而節奏變化多,尤其鼓詞類曲種的垛句比較典型。③趨緊結束。在唱段結束前,通常運用快板,速度逐漸趨緊,到一定高潮時戛然而止。尾奏篇幅短小,或者不用。

  無論板腔體或曲牌體的唱腔曲調,總是在唱詞所規定的感情語勢及句式結構基礎上產生的。由於曲藝音樂具有獨特的抒情功能,通過音樂的強調、渲染,能把唱詞的含義更深刻、更充分地表現出來,從而使聽者獲得生動美好的藝術感受。

  音樂特點 曲藝是采用1人多角的表演方式。用寫意的方法,以說和唱來表述故事情節,塑造人物形象。曲藝中的說與唱是有機地結合在一起,說唱難分。因而曲藝音樂既是音樂藝術,也是語言藝術。其特點如下:

  說唱結合 說唱結合的說,是有一定節奏的念誦,或帶有音調的吟誦。一種是半說半唱,在1句唱詞中大多前半句是說,後半句是唱。一種是唱中夾說,在唱的過程中插入成句的說,成為唱—說—唱的結合。第3種是似唱似說,是在生活語音基礎上,加以音調的潤色。如四川清音《尼姑下山》:

四川清音《尼姑下山》

  這種似唱似說的腔句,最能表現出地方語音的特色。

  字調、語氣與音調密切結合 曲藝是憑借語言來敘述故事的,對字音聲調及感情語氣的處理極為重要。中國漢語的每個字都有一定聲調,如普通話語系的陰、陽、上、去四聲,又因感情因素而引起的異音讀法(語音學上稱為“變調”),因此字音本身就含有音樂性。如駱玉笙唱的京韻大鼓《林沖發配》一段,字調四聲唱得很準。

京韻大鼓《林沖發配》

  “空灑英雄淚飄零”一句的旋律運行,卻並未被字調所束縛,是根據感情語氣,放寬腔幅,並在音調組合上使其有較大的波折,利用字調來美化音樂,用音樂來深化字義,將字調、音調、感情辯證地統一起來。

  節奏富於變化 說唱性唱腔,常將既定的詞格節奏通過音樂節奏的變化來加強其生動性。主要有兩種情形:①節奏的緊松變化。如評彈《李雙雙》中“喜旺他定神對著雙雙看”這句唱詞,就是在生活語言的節奏上通過音樂節奏的緊松變化,將書中人喜旺當時又悔又恨而又不好意思的復雜心情,形象地表露出來:

評彈《李雙雙》

②節奏的閃讓變化。所謂閃讓,就是在相對強拍上運用休止而成為強拍弱唱的意思。如北京單弦《一盆飯》中開始兩小節中的閃讓變化:運用節奏上的閃讓變化,能使詞意表現得活潑明快,富於生活氣息。

單弦《一盆飯》

  講究聲音造型 曲藝與戲劇的表現方法不同,戲劇演員是直接扮演角色來表演故事,曲藝演員則既可以第1人稱即書中人的身份來說唱故事,也可以第3人稱即說書人的身份間接地來描敘情節,剖析人物。因此,曲藝演員在刻劃不同人物時,主要是通過不同聲音的造型來表現的。

  音樂伴奏 曲藝演員一般都兼任伴奏。由於演唱者自己掌握樂器(尤其是打擊樂器),歌唱時的節奏和速度變化就更靈活,感情的抒發也更充分自如。曲藝伴奏所用樂器,以彈撥和拉弦樂器為主,偶爾也加入笛類吹管樂器。弦樂器的音色柔和,音量適中,容易與說唱性的歌唱相合。

  伴奏與唱腔的配合關系有如下幾種:①唱簡伴繁:即伴奏在唱腔旋律基礎上加繁伴托,以增強唱腔的表現力。②唱繁伴簡:即唱腔旋律較繁,伴奏則用簡化的方法,使唱腔突出。③墊補空檔:在唱腔不間斷的延伸處,根據情緒需要,伴奏作適當的墊補,以增強唱腔的表現力。曲藝的伴奏樂器,雖然隻有兩三件,但都能充分發揮各自的性能。伴奏與唱腔之間,常形成多樣的復調組合,使音樂色彩豐富、靈活多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