擊奏體鳴樂器。中國古代的石質打擊樂器,為“八音”中的“石”音。磬,最早用於先民的樂舞活動,後來用於歷代帝王、上層統治者的殿堂宴享、宗宙祭祀、朝聘禮儀活動中的樂隊演奏,成為象徵其身份地位的“禮器”。唐宋以後新樂興起,磬僅用於祭祀儀式的雅樂樂隊。

  磬的歷史悠久,據先秦文獻《尚書·益稷》記載:“戛擊鳴球”,“擊石拊石”。這“鳴球”與“拊石”,即是磬在遠古時期的稱呼。磬的名稱,見於《世本·作篇》,傳說為堯、舜時人無句所作。或傳::“磬,叔所造。”可見,至新石器時代晚期,相當於堯或舜做部落聯盟酋長時,磬已在使用。《呂氏春秋·古樂篇》載:堯命夔擊磬“以象上帝”、“以致舞百獸”,描繪出一幅古老的原始社會的樂舞生活場景。20世紀70年代在山西夏縣東下馮遺址出土瞭一件大石磬,長60厘米,上部有一穿孔,擊之聲音悅耳。經測定,此磬距今約4000年,屬於夏代的遺存,這是迄今發現最早的磬的實物。

  商代時磬已廣泛流傳,制作精美,為王室宮廷樂隊所用。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字,磬作“

”形,左半部像以繩懸石,右半部像一人以手執槌作擊狀。1950年春,在河南安陽市武官村大墓出土一件虎紋大石磬,用一塊白而青的大石琢成,長84厘米,高42厘米,厚2.5厘米。正面以剛勁而柔和的陽紋線條,雕刻出一隻虎形紋飾,瞠目踞伏,作張口欲吞狀,形象剛猛壯美。其音色悠揚清越,近於銅聲,發略高於 # c 1音。單個的大石磬,稱特磬;多枚音高不同的磬,稱編磬。1935年安陽市侯傢莊西北崗商代大墓出土的3枚刻有銘文的石編磬,經測定,其發音分別為:永啟↑ b 2,永餘 c 3,夭餘↑ e 3,可演奏簡單的曲調。《詩經·商頌》中,有“鞉鼓淵淵,嚖嚖管聲;既和且平,依我磬聲”的記載,商石磬大多呈上弧下直的不等邊三角形。

  西周至戰國時期,磬的形狀上為倨句形,下為微弧形;漢代以後上下均為倨句形。1978年,湖北隨州曾侯乙墓出土瞭戰國初年的一套石編磬,共32枚(大部已壓碎、粉化,完好的共9枚),原分上下兩層,依次懸掛於精美的獸座龍首銅架上。這4組32枚石磬上,都刻有關於樂律的銘文及磬的音名,是研究中國古代音樂及編磬的珍貴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