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詩人。字易之,別號河朔外史。本突厥葛邏祿氏。“葛邏祿”為突厥語,意思是“馬”,所以又名“馬易之”。先祖世居金山(今新疆北部阿爾泰山)之西,元王朝統一中國後,內遷南陽(今屬河南),所以他自稱南陽人。早年隨兄塔海仲良宦遊江浙,後定居於鄞(今屬浙江寧波市),曾到過京師大都(今北京市)。

  迺賢在當時頗有文名,有人把他的詩歌、韓與玉的書畫和王子充的散文並稱“江南三絕”。迺賢的詩作,少數風格清雄俊拔,多數鮮麗明快。如《月湖竹枝詞詞》、《秋日有懷徐仲裕》、《深竹堂》等都是語言流暢而形象鮮明之作。迺賢最有名一首詩《新鄉媼》,寫一個饑餓貧困、遭受鞭打的老婦人,領著小孫子入城沿途叫賣,十分酸辛。最後說:“恨身不作三韓女,車載金珠爭奪取。”賣兒鬻女無人肯給高價,當時元朝皇帝喜愛三韓女子,挑選進宮,演歌習舞,她們身價百倍,詩人用“恨身不作”四字說出人間多少不平事。當時有人把這首詩抄下來,並且說:“其詞質而婉,豐而不浮,其旨蓋將歸於諷諫雲爾。”迺賢生當元朝由盛而衰之際,看到大大小小的統治者荒淫昏聵,他的此類詩表現瞭內心的不滿。迺賢大部分時間在各地漫遊和閑居中度過。他到過邊疆,還留下瞭一些描寫少數民族生活的詩歌。

  著有《金臺集》2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