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土傢族民間舞蹈。流傳於湖南省永順、龍山、保靖、古丈等縣,以及湖北、四川等省土傢族聚居區。這是一種群眾性集體舞蹈,多於春節期間在土王廟前舉行。土王廟也稱擺手堂,是土傢族供奉祖先的祠堂。早在唐代就已流行擺手舞,龍山縣遺存的清代石碑,追述瞭唐五代時期的擺手舞:“男女齊集神堂,擊鼓歌舞,名曰擺手□(缺一字),為神之歡也,蓋亦鄉人儺之意也。”土傢語稱擺手舞為“社日巴”,意為“敬神跳”,當與祭祀祖先有關,後來人們也為慶賀豐收、祈求村寨興旺、預祝風調雨順、五穀豐登而而跳,逐代相傳,延為傳統的風俗活動。

  擺手舞按規模大小分為大擺手和小擺手。大擺手每隔3~5年在幾個縣交界的地方舉行一次,有上萬人參加,歷時7~8天。舞蹈中包括一些較復雜的軍事動作和狩獵動作,舞者手持武器棍棒,擺出特定的陣式。小擺手基本以一個村寨為單位活動,以簡單的農事動作為主。擺手舞隊形大都成環形,人多時圍成多層圓圈,由1人領舞,男女老少皆可參加。其基本動作有單擺、雙擺、回旋擺。每向前走3步,兩手隨腳各擺一次為單擺;每走3步,原地轉半圈,雙手交叉擺動一次為雙擺;而回旋擺則為先向圓圈隊形的一個方向擺,再返回向另一方向擺。有時舞蹈中還模擬各種勞動生產和生活動作以及一些動物的形態。這些動作的組合及變化,全在於舞者的即興發揮和創造。擺手舞風格粗獷、樸實而又有風趣,有著濃厚的生活氣息。它以鑼、鼓等打擊樂伴奏,節奏明快。每套鑼鼓點都有曲牌,如“套擺”、“雀躍”、“踏浪”、“樂太平”等。

  歷史上,土傢族群眾在舉行大擺手前都要舉行隆重的祭祀儀式。會場中央豎大旗、掛大燈,堂前設祭案,供奉各種野獸、飛禽,儀式開始,巫師念唱,殺豬宰羊,名曰享祀。各村寨的隊伍打著龍鳳大旗,吹著牛角、號筒走進擺手舞場。男的身披五彩錦被,模仿古代武士,手執刀槍棍棒,稱甲士;女的手持白色織花手帕,提各式彩燈,浩浩蕩蕩入場。甲士相會時鳴火槍、放爆竹,相互表示敬意。古代擺手儀式都在擺手堂進行,男的在正堂,氣氛莊嚴;女的在二堂,氣氛活潑。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土傢族群眾在繼承擺手舞傳統形式的基礎上,賦予它新的生活內容,並改在廣場上進行,還往往和其他文娛活動交織在一起進行。

擺手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