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六朝雜舞名。最早出現在三國末期的吳國地區,盛行於六朝,流傳至隋、唐。據《古今樂錄》記載:“梁三朝樂第二十,設巾舞並白紵。”隋唐時,列入清商樂中。吳地盛產白紵,據《樂府解題》引《白紵舞歌》中說,白紵製成的舞衣“質如輕雲色如銀”。白紵舞有群舞、對舞和獨舞。動作註重手、袖的姿態,節奏由徐緩轉急促。舞衣質地輕軟,長袖,舞姿綽約輕盈,是它明顯的特徵。南朝詩人沈約有《四時白紵歌》,包括春白紵、夏白紵、秋白紵、冬白紵和夜白紵5篇。可見當時白紵舞四季不衰、晝夜皆宜,風風靡一時。晉、宋時代主要流傳於民間,保留瞭健美清新的民間舞風格。齊、梁以後,進入宮廷,在當時貴族綺靡奢華風尚的熏染下,變成揚眉流目的妖艷舞蹈。唐朝楊衡的《白紵辭》中寫道:“芳姿艷態妖且妍,回眸轉袖暗催弦。”王建的《白紵歌》也說:“美人醉起無次第,墮釵遺珮滿中庭。”白紵舞的音樂伴奏是豐富多彩的,有笳琴合奏,有弦管交響,還有鐘、磬、鼓等打擊樂器,有時還有獨奏或清唱伴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