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族主要聚居在中國雲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其餘散居於雲南昆明、元江、邱北、南華、麗江、蘭坪、碧江、維西、保山、瀘水等縣以及四川西昌、貴州畢節地區。人口1131124人(1982年統計)。白語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彝語支,通用漢文。白族文化與中原漢族文化的交流源遠流長。據史載:唐貞元十六年(800),南詔王異牟尋曾組織過龐大的樂舞隊,赴長安向唐皇室進獻歌舞,演出《南詔奉聖樂》。在此以前,唐皇朝也曾向南詔王贈送過“龜茲樂”和“胡部樂”。明代實行屯田、移民的政策,大量量漢族人民遷居大理地區,和白族人民共同耕耘於洱海岸邊。在長期共同生活中,白族民間音樂和漢、彝、普米族的民間音樂相互交流,形成瞭密切的聯系。白族的民間傳統節日:春節、三月街(農歷三月十五~二十日)、繞三靈(農歷四月二十三~二十五日)、火把節(農歷六月二十五日)、石寶山歌會(農歷八月一~七日)、耍海會(農歷八月八日)等都是民間歌舞的盛會。

  白族的民間音樂主要是民間歌曲、歌舞音樂、大本曲音樂、吹吹腔音樂、器樂等。

  民間歌曲 白族民歌有如下3種情況:①有些民歌比較鮮明地保持著白族民間傳統音樂特點,如“大理白族調”、“劍山白族調”、“洱源西山白族調”等;②有些是由於和其他民族長期交往,在音樂文化上相互交流融合,因此在白族民間音樂語言的基礎上,已逐漸吸收融化瞭其他民族的民間音樂成分,從而形成瞭具有兩個民族音樂特點的歌調,如“劍川東山調”和“山後曲”等。前者融合瞭鄰近鶴慶縣彝族的山歌音調,並成為這一地區白族及彝族人民所共有的歌調,後者由於和普米族相接近,歌調中融合瞭白族與普米族的民歌音調;③有些是由於白族與漢族長期相處,漢族的民歌在白族人民中也廣為流傳,如鄧川、大理一帶的漢調(漢族山歌)、漢族小調(如十二屬調、相思調、滴淚坡)等,本文將著重介紹第一類民歌,包括白族調、白族小調、敘事歌等。

  白族民歌的歌詞結構,習稱“山花體”。每首歌詞皆8句(其中第1句為襯詞)或7句為一段。8句歌詞的字數是7775、7775;七句的字數是775、7775。有時句中字數有所增減,但都屬於“山花體”的變體。與歌詞結構配合,旋律也由兩個樂段組成,第2樂段是第1樂段的變化重復。

  白族調 白語稱“白兒祜”,意為白曲,類似山歌。因各地不同,故常冠以地名,如“大理白族調”、“劍川白族調”、“洱源西山白族調”以及昆明、元江、瀘水等地的白族調等。①大理白族調。流傳於洱海周圍地區,可對唱,亦可獨唱,分男腔和女腔。男腔是五聲徵調式;女腔是五聲宮調式。男女對唱中,女腔轉男腔時,前調do=後調sol,形成同主音轉調(個別村寨男女同唱一調)。用真假嗓結合的唱法。女腔第1、第5句唱詞最後一字的行腔往往落在la的顫音上。除此特定顫音外,其他聲音均較平直,鄉土氣息濃鬱。如下例:

《載歌載舞繞山靈》

②劍川白族調。流傳於劍川、洱源地區。曲調質樸、流暢,兼有敘事和抒情的特點,亦可作為說唱曲調使用。以真嗓演唱,用龍頭三弦伴奏,自彈自唱。音樂是六聲羽調式,旋律起伏較大,常有六度、八度的跳進。劍川白族調的結尾常先終止於骨架音mi上,隨後,三弦彈奏尾聲式的結束句,才終止於主音。如下例:

《劍川白族調》

③洱源西山白族調。流行於洱源縣西山地區及雲龍縣相鄰的山區。音樂多為五聲音階羽調式,也是樂段的變化反復結構。男女聲均以真聲演唱。

  白族小調 與白族調不同之處,在於愛情內容較少,可以在傢裡、街巷中演唱。如“泥鰍調”、“海東調”、“麻雀調”、“栽秧調”等。

  敘事歌 有流行於洱海四周的“大帛曲”(又稱“花柳曲”),流行於山區的“打歌調”。

  此外,尚有風俗性民歌、兒歌,哄娃娃調等。

  歌舞音樂 有“打歌調”、“霸王鞭調”、“耍龍舞”、“耍獅舞”、“繞三靈”等,音樂都較歡快熱烈。

  大本曲音樂 大本曲是白族傳統曲藝的曲種。其唱腔按傳統的說法,有“三腔九板十八調”。“三腔”指的是3個藝術流派:流行於大理城南的稱為南腔;流行於大理城北的稱為北腔;流行於洱海東岸的稱為海東腔。“九板”指的是9個曲牌,是大本曲的基本唱腔,如正板、平板、高腔、脆板、大哭板、小哭板、陰陽板等。“十八調”指的是18首來自民間的民歌小調,是大本曲的輔助唱腔,如老麻雀調、螃蟹調、放羊調、花子調等。一般由1人演唱,1人彈三弦伴奏。

明清時代吹吹腔、大本曲劇本和唱本

  吹吹腔音樂 吹吹腔是白族的傳統戲曲劇種,歷史悠久,現稱白劇。其音樂屬於聯曲體。唱腔有小生腔、須生腔、小旦腔、搖旦腔、英雄腔、醜腔、高腔、平腔、二黃腔、大哭腔等。主要以嗩吶和打擊樂伴奏。

  器樂 白族民間器樂曲主要有三弦曲、嗩吶吹打樂、洞經音樂等;此外尚有古曲和竹笛、口簧、木葉等演奏的曲調。

  三弦曲 樂器有龍頭三弦、小三弦以及常見的漢族三弦3種。通常演奏的三弦獨奏曲有“劍川白族調”、“洱源白族調”、“泥鰍調”、“蜜蜂過江”、“過山情”以及曲藝大本曲的前奏曲“大擺三臺”、“小擺三臺”等。

  嗩吶吹打樂 白族人凡婚喪、廟會、年節、舞獅、耍龍、賽龍船以及在演唱吹吹腔時,皆演奏嗩吶吹打樂。樂器有白族大嗩吶、小嗩吶、過山號以及鑼、鼓、鈸等。曲很多,經常演奏的有“栽秧調”、“耍龍調”、“迎親調”、“拜堂調”、“送客調”、“大開門”、“小開門”等。

  此外,洞經音樂也在白族人民中流傳較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