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民歌體裁中山歌類的一種。流行於廣東東部的梅縣、興甯、五華、紫金,福建西部的上杭、寧化、清流、永定,江西南部的興國、瑞金、永新等地,以及臺灣北部的桃園、新竹、苗栗等地客傢人聚居的地方。用客傢方言演唱,故稱“客傢山歌”。

  客傢山歌的內容廣泛,語言樸素生動。歌詞善用比興,韻腳齊整。歌詞句式為7字4句,每句為“2、2、3”的組合。詞曲不固定,一般都是即興編唱。可以一曲多詞,反復演唱。

  客傢傢山歌的曲調各地不同,即使是同一地區的曲調,也因不同歌手演唱而有差異。它有多種腔調的變化,並有不同的名稱。大致有下面幾種:

  號子山歌 亦稱山歌號子。多采用“喲嗬哈”等襯詞,隻有一個長樂句,在高音區相鄰兩三個音之間進行,散板,節奏自由,用假聲唱,聲音高亢。

  正板山歌 也叫四句板山歌。由4個樂句組成,結構工整對稱,是客傢山歌中流傳最普遍的一種曲式。

  四句八節山歌 歌詞4句,八節是指8個樂句。是把1句歌詞分作兩個樂句來唱,詞中夾以較多的襯詞。其曲調是在正板山歌的基礎上發展而成。

  快板山歌 也叫急板山歌。歌詞無襯詞,曲調無拖腔。它是用正板山歌的曲調,把節奏緊縮,將速度加快來演唱。

  疊板山歌 亦稱疊字山歌。歌詞中插上較多的疊字疊句,有時多達數10字。其曲調的開頭與結尾,基本上保留正板山歌的特點,中間則由於采用疊字疊句而擴充瞭曲調,演唱時近似數板。

  五句板山歌 歌詞為7字5句,曲調是正板山歌的擴充。

  客傢山歌調式多為羽調式和徵調式;一般多采用四聲羽調式為la、do、re、mi,徵調式為sol、la、do、re。曲調進行時,羽調式常采用la—re(反行是re—la)或la—mi(反行是mi—la);徵調式常采用sol—la—do—re(反行是re—do—la—sol)。用音非常簡練,有的山歌隻采用兩個音,如福建寧化的《新打梭標兩面光》,江西銅鼓的《急板山歌》等,隻采用re、la兩個音。

  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江西興國等革命根據地群眾,用客傢山歌編唱新詞,歌頌革命,如《雞心嶺上金燦燦》等傳唱各地,人們稱為“興國山歌”。20世紀40年代來,廣東興梅地區的文工團,創作瞭《花轎臨門》、《回心轉意》等劇本,配以客傢山歌的曲調,有唱有說,從而發展成為客傢地區的方言劇種“山歌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