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音樂學傢。1908年6月19日生於北高加索的葉先圖基,1971年2月19日卒於列寧格勒。1933年畢業於列寧格勒音樂學院史論系。從此開始撰寫發表有關俄羅斯作曲傢及西歐作曲傢А.П.鮑羅丁、F.李斯特、W.A.莫札特、G.比才、G.邁耶貝爾等人的專題文章。1937年進研究生班從Б.В.阿薩菲耶夫深造。50年代末任《蘇聯音樂》雜誌編輯及蘇聯作曲傢協會執行委員。1957~1969年任列寧格勒音樂戲劇電影科學研究所音樂部負責人。1963年獲藝術學博士學位,19969年升任教授。1957年獲得俄羅斯聯邦共和國功勛藝術活動傢稱號。

  克列姆廖夫的理論著作涉及面甚廣,包括對音樂風格、音樂傢及作品、音樂史的研究等,還發表瞭許多評論文章。他主要研究馬克思列寧主義美學。他認為音樂藝術的最高范疇是音樂形象,音樂思維是音調因素與邏輯因素的矛盾統一。音樂音調在現實中有某一原型作為其本源,而音樂邏輯則概括音樂音調,使它擺脫偶然性和真實音調的庸俗具體性,並可獲得真實音調所沒有的包羅萬象性。音樂中的現實主義,不僅決定於音調的選擇,而且決定於音調的邏輯概括,典型化,因此,音樂形象是以典型化的、概括的、同時又是具體感性的形式反映現實的規律性。在這種美學觀點的指導下,他對於F.F.肖邦、C.德彪西、E.格裡格、C.聖-桑斯等許多人的作品都做過深入的研究。他的主要著作有:《弗雷德裡克·肖邦》(1949)、《音樂美學問題概論》(1953,有中譯本)、《蘇聯音樂的美學問題》(1959,有中譯本)、《音樂的認識作用》(1963)、《普羅科菲耶夫的美學觀點》(1966)、《俄羅斯音樂的民族特征》(1968)、《新維也納樂派的創作及美學》(1970)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