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律賓地處亞洲東端,有千島之國的美稱。它有悠久的歷史和文化傳統。1521~1896年,它一直受西班牙的殖民統治,這使其相當一部分舞蹈藝術帶有明顯的西班牙色彩,有的已和民族傳統融為一體。但在邊遠地方,如呂宋島的北部山區和南部穆斯林聚居地以及一些小島上,仍然保留著土著民間舞蹈。菲律賓舞蹈可以分為4大類。

竹竿舞

  鄉村舞蹈 菲律賓最有代表性的民間舞蹈,也是它獨立後整理加工的舞蹈。這種舞蹈把外來風格與本民族風格融為一體,具有濃鬱的生活氣息,表現瞭久經苦難的菲律賓人民樂觀、熱情、豪爽的性格。它深受人民群眾喜愛,並得到廣泛的推廣普及。鄉村舞蹈中著名的有:竹竿舞、班當果舞、鴨子舞、索畢利舞、捕蝦舞、長凳舞等。

  北部山區舞蹈 北部山區現在仍為酋長部落,信仰多神教,歌舞是人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在種稻、收割、婚嫁、驅病和喪葬活動中,都有歌舞相隨。這種舞蹈,女性含蓄莊嚴,男性威武慓悍,反映出艱苦生活的長期磨難。不同部落,舞蹈動作大同小異,表現出文化、宗教信仰的一致性。經專業人員的加工提煉,創作出《水罐舞》、《婚禮舞》、《節日舞》等,都已搬上舞臺,以其濃鬱的土風色彩吸引著觀眾。

  南部棉蘭老等地區的穆斯林舞蹈 這個地區的文化,屬公元初期受印度文化影響而形成的馬來文化圈。當地人主要信仰14世紀傳入的伊斯蘭教,因而舞蹈也受到伊斯蘭文化的影響,帶有濃鬱的宗教色彩。這裡除瞭民間土風舞外,還保留瞭宮廷舞蹈,代表劇目為《辛基爾》,是由王族史詩改編的,表現王子尋妃的經歷。舞蹈高雅端莊,表演者面部表情莊嚴,眼簾低垂,感情內蘊,顯示瞭伊斯蘭文化的神秘色彩。其他舞蹈還有克紮都拉套舞、碧拉舞、昆套歐舞和長甲舞等。該地區的舞蹈註重手臂和手指的動作,韻律柔韌細膩,下肢屈膝,腳趾上翹,有時還向兩側出胯,舞姿呈曲線形。

  西班牙風格舞蹈 從節奏到舞姿,都具有西班牙舞蹈開朗、潑辣的特點;但較西班牙舞蹈更為輕盈、柔美。表演者身著菲律賓化的西班牙服裝,通常手持竹制響板。其主要舞蹈有:求愛舞、亞來舞、巴愛巴愛得馬尼舞等。

  菲律賓還有其他一些不同種族的舞蹈,如分佈在巴丹、贊巴爾斯和塔爾拉克等山區土著黑人宗教舞蹈和充滿生活情趣的啞劇性舞蹈土豆舞、蜜蜂舞等。在棉蘭老、蘇祿群島散居的非穆斯林教派人,也有自己的土風舞。

  20世紀60年代以來,菲律賓各地建立瞭許多專業和業餘的舞蹈團體,他們在整理和發展菲律賓舞蹈上作出瞭貢獻。菲律賓現代舞和芭蕾也有所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