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哈代

  英國詩人、小說傢。1866年開始文學創作,直至1928年逝世。他早期和中期的創作發展瞭維多利亞時代的英國文學,以小說為主;晚年則隨20世紀之開始,又以他的詩作開始英國20世紀的文學,因此可以稱為橫跨兩個世紀的作傢。

  哈代於1840年6月2日生於英國西南部多塞特郡多切斯特一個小村莊上博克漢普頓,緊鄰多塞特郡的大荒原。多塞特郡是農業郡,在哈代幼年和中年時期,幾無近代工業。郡城之外即有牛鳴羊咩,鳥語花香。這樣的自然環境日後成為哈代作品的主要背景。

  哈代的父親是石匠,後來作瞭木廠經理,實為承攬建築業務的工匠頭兒。他一生從未離開傢鄉,愛好音樂,多年來都是教堂樂隊的成員。這對於哈代在音樂方面發生瞭很大影響。哈代的母親特別註意對他的教育,在他上學不久就讓他閱讀17世紀英國詩人德萊頓翻譯的羅馬詩人維吉爾的詩集,鼓勵他研習古典文學,給哈代以更大的影響。

  哈代8歲開始在村裡上學,一年以後轉到郡城一所學校,學習拉丁文和拉丁文學。1856年離開學校,給一名建築師當學徒。建築師公事房的隔壁是威廉·巴恩斯的學校。巴恩斯是當時多塞特郡有名的語言學傢,又是以當地方言寫詩的名詩人。在他的影響下,哈代探索瞭文學和哲學的源泉,品嘗到瞭文學和哲學的美妙。同時,因曾希望將來成為牧師,又自學希臘文,以便閱讀希臘文《聖經》。此外他還讀瞭不少神學著作。他這時“職業生活、學者生活和農村生活,合而成為24小時的一日”。農村生活尤其使他深受教育,他對農村的景色、風俗習慣、農民所用的語言,特別是農民的生活以及他們的性格、感情、愛憎好惡,無一不熟悉深知。

  1862年,哈代前往倫敦,在名建築師佈洛姆菲爾德手下當繪圖員,作設計和修復教堂和牧師住宅的工作,曾於建築論文比賽中兩次獲獎;同時繼續鉆研文學和哲學,並在倫敦大學皇傢學院進修近代語言,特別是法語。1867年,因身體不能適應倫敦氣候,重返故鄉,仍操舊業。1870年,哈代到康沃爾郡聖朱利奧特修教堂時,與一姑娘相識,1874年結婚。婚後曾作歐陸之遊。1885年,哈代在多切斯特郊區自建馬克斯門住宅,遂在此定居直至逝世。

  哈代青年時代在倫敦的生活是他思想形成過程中的最重要的時期。在他去倫敦以前,達爾文的《物種起源》一書已在1859年發表。1860年,又有人發表《論文與評議》,評論各種主義,引起當時一些衛道者的震驚。哈代後來在《德伯傢的苔絲》(1891)中寫道:“對於那位說過‘自然的神聖計劃’那句話的詩人(即華茲華斯),近來大傢都認為不但他的詩歌清新、飄灑,並且他的思想也深刻、正確,不過也許有人想要知道,他這句話是根據什麼說的。”從中可以看出達爾文給他的印象之深。當時正值倫敦雜志出版最繁盛的時期,除瞭著名的詩人、小說傢受到推崇之外,從事哲學思考、科學活動的偉人更受到尊崇。斯溫伯恩的詩《阿塔蘭忒在卡呂冬》(1865)和約翰·斯圖亞特·穆勒的《論自由》(1859)一文等,對哈代的思想發生瞭很大影響;同時他又接觸到瞭紛紜錯雜的事物,促使他深沉地思考,對宇宙和人生的基本問題形成瞭自己的看法。這從他1866年所寫《偶然》等詩中可以看出。

  哈代的文學創作以詩歌開始,後因無法以寫詩維持生活,轉而從事小說創作。他於1867至1868年開始寫小說,1871年發表第1部長篇小說《計出無奈》。一般批評者認為,這部小說受瞭一個前輩小說傢的勸告和當時的流行小說的影響,以情節曲折、聳人聽聞為主。1872年發表的第2部小說《綠林蔭下》不事粉飾地反映瞭威塞克斯(哈代用作其絕大部分小說背景的英國西南部一個地區的總稱)農村的生活。在哈代的小說中,以圓滿的愛情作結束的很少,此為其中一例。這部作品開始瞭一系列哈代稱之為“人物與環境的小說”。

  1873年,哈代發表第3部小說《一雙湛藍的秋波》。在這部小說中,哈代首次突出瞭人生遇合如何受到命運或“偶然”的殘酷嘲弄和戲謔。

  1874年哈代發表第4部小說《遠離塵囂》。這是他第一部得到一致贊揚的小說。哈代因受這部小說成功的鼓勵,才放棄建築職業,而完全致力於小說寫作。哈代的名字也首次在這部小說的書名頁上出現。一般批評傢稱它為田園小說,它寫多塞特郡一處農村的生活。但它所寫的農村生活,較之《綠林蔭下》有更深刻的意義。它告訴讀者,在遠離塵囂、與外界隔絕的地方,也和在人煙稠密的城市一樣可以發生人生的悲劇。書中女主角拔示巴是哈代所塑造的成功的女性典型之一。她美麗聰慧,富於才華而又精明強幹,但好尚虛榮。她先後為三個男子所追求,卻惑於外表而選擇瞭一個青年軍官。後幾經曲折,始與最初的求婚者結合。哈代在這部小說中對自然景色的描寫、人物性格的刻畫等,已達到成熟階段,特別是顯示瞭他的幽默天才。全書雖以愛情圓滿的結局告終,但悲劇的氣氛多於喜劇。

  1878年,哈代發表瞭他的重要小說《還鄉》。這部小說反映瞭工業資本侵入農村宗法制社會後產生的種種矛盾。女主人公遊苔莎高傲,耽於空想,她嫁給在巴黎當過鉆石商店經理的青年姚伯,希望他帶自己離開荒原,但未能如願。在發生瞭一連串誤會和不幸事件後,她在黑夜出走,失足溺水身死。而姚伯回鄉想為鄉裡謀福利,卻得不到人們諒解與支持,最後作瞭傳教士。小說中景物描寫占有突出地位。作為小說背景的埃格登荒原體現瞭大自然的嚴酷無情,而軟弱的人類卻無法掌握自己的命運。書中對埃格登荒原的描寫是英國小說中為數不多的散文佳作。有的批評傢從藝術性出發,認為這部小說是哈代最出色的代表作。但由於出版商不願接受這部以悲劇為結局的小說,哈代隻得在書中增加瞭另一對情人紅土販子德格和朵蓀的幸福結局,以沖淡故事的悲劇氣氛。

  1886 年哈代發表瞭另一部重要小說《卡斯特橋市長》,這部小說也強調瞭命運對人的冷酷無情。束草工人亨查德酒醉後在廟會上把妻女賣給過路水手,酒醒後悔恨不已,發誓20年不再飲酒。此後他勤奮努力,發傢致富,擔任卡斯特橋市長,妻子也攜女歸來。但就在他否極泰來之時,又一次因性格的弱點而受到命運的撥弄:他生性倔強執拗,與合夥人爭吵分手,事業遭到失敗,賣妻女的醜聞終於泄露。妻子死去,女兒也被充當水手的生父認領而去,一身貧困孤獨地死於荒原上的草棚中,留下遺囑,傾訴瞭對人生的憤慨。這是哈代唯一的一部不以農村、而以市鎮為背景的小說。但卡斯特橋是以作者故鄉多切斯特為原型,仍是作者所熟悉的古老集市小鎮。這部小說缺乏前幾部作品中的詩意,情調更為嚴峻。主人公盡管為年輕時鑄下的大錯努力贖罪,仍然無法逃脫厄運。

  緊接這部小說發表的是《林地居民》(1887),以多塞特郡中沿佈萊克穆爾河谷一帶林地為背景,寫林地居民溫特賁對木材商的女兒格蕾絲的忠誠愛情。小說的主題表示:故事雖然發生在一個處在世界大門以外的偏僻小村,但那兒也會發生象索福克勒斯筆下那樣宏偉的悲劇。

  《德伯傢的苔絲》(一譯《苔絲》,1891)是哈代最優秀的長篇小說,也是一部震撼人心的悲劇作品。女主角苔絲短促的一生中無時不向往人生的真和善,也無時不遭到偽和惡的打擊。她生於鄉村貧苦的小販傢庭,少年時即開始負起傢庭生活的重擔。但她剛一踏上社會,就遭到惡少的侮辱。後在一個牛奶場當女工時,與青年克萊相愛,並答應瞭克萊的求婚。成婚之夕,她出於對克萊的忠誠與熱愛,自白瞭往事。克萊貌似開明,但也不能脫去習俗的偏見。雖然他過去也有同樣所謂不貞的生活,而對苔絲的遭遇不但不表同情,反而將她遺棄。幾經曲折,苔絲出於激情,殺死惡少,因而被處絞刑。

  雖然哈代把女主人公的不幸解釋成命運的撥弄,但從小說描寫裡可以看出造成苔絲的悲慘命運的完全是社會原因。哈代本人的態度也是鮮明的,他公然把這樣一個所謂失去貞節的女孩子作為小說主角,還在副標題裡稱她為“一個純潔的女人”,從而公開向維多利亞時代英國資產階級道德發出挑戰。他不但揭露瞭這種道德的虛偽性,而且也抨擊瞭法律的不公正。哈代的這部小說引起瞭強烈反響,不少讀者來信要求他不要給苔絲以悲劇結局,對苔絲的命運表示關懷和同情。然而他這部小說也引起資產階級衛道士的責難,斥之為“不道德”。

  《無名的裘德》(1896)可以說是《德伯傢的苔絲》的姐妹篇。哈代自稱這部小說要“把一個壯志不遂的悲慘身世剴切沉痛地加以詮釋”,尤其是“把一個用古代耶穌門徒拚卻一切的精神對靈和肉作的生死鬥爭毫不文飾地加以敘說”。裘德是孤兒,由窮親戚撫養成人,充當石匠的學徒。夢想進入基督寺大學(影射牛津大學),將來成為牧師。後與表妹相遇,情投意合,經過內心劇烈的鬥爭,排除瞭種種困難,二人同居,生有子女。但終因不結婚而同居,為禮法所不容,為習俗所不許,處處遭人白眼,求職無路,壯志不遂,連住宿都為公寓老板所不容,表妹終於重回原夫身邊忍受屈辱的命運,裘德則以慢性自殺殉情。

  這部小說也帶有鮮明的社會批判色彩。裘德是個有才華的青年,但由於他是個窮石匠,在資本主義社會裡便無法實現其雄心壯志。小說更指出瞭社會道德、法律、婚姻等陳規陋習的桎梏如何扼殺瞭人們的自由意志和願望。裘德曾在婚姻問題上鑄成錯誤,後來和情投意合的表妹同居,卻又為社會所不容。哈代在這部小說裡大膽地沖破瞭社會習俗的束縛,坦率地描寫瞭男女雙方在志同道合基礎上的自由結合,因此大受當時維護資產階級道德者的攻擊。有一個主教竟把《無名的裘德》一書焚毀。哈代的這部小說反映瞭資本主義社會深刻的道德危機,基調更加陰鬱,帶有更濃的悲劇色彩。

《德伯傢的苔絲》插圖

  《德伯傢的苔絲》與《無名的裘德》從思想上和藝術上來看,都是哈代傑出的代表作。在《德伯傢的苔絲》中,作者引用莎士比亞的一句話作為題辭:“可憐你這受瞭傷的名字!我的胸膛就是一張床,要供你將養。”在《無名的裘德》中則引用《聖經》的一句話作為題辭:“字句叫人死。”前者表明作者對受害的女主角是多麼同情憐惜,對她的遭遇是多麼憤慨不平;後者則表明他對習俗成規是多麼憎恨厭惡。這兩部小說的題辭可以應用於他所有的作品。他當時所擁護的是他心目中真正的基督教教義,他所攻擊的是虛偽的道德,毫無理性的習俗。這兩部小說鋒芒所向,恰中時弊的要害。

  此外,哈代還發表瞭6部長篇小說和4集短篇小說,雖然現代研究者從這些作品中不斷發現新意,但它們一般被認為屬於不甚重要或不甚成功的作品之列。

  哈代因《德伯傢的苔絲》與《無名的裘德》(特別是後者)兩部小說受到強烈的攻擊,憤而放棄小說寫作,又重新致力於創作詩歌。他認為詩更能抒發人的意志和情感。他說,如果伽利略當年用詩的形式發表他的地球繞日說,就不會受到教會的迫害。他願意人們稱他為詩人。他最大的願望就是他的詩能選入象帕爾格雷夫的《金庫》那樣的選集之中。

  哈代於1865年開始寫詩(少年之作僅傳一首),詩共輯為8集,918首。1898年出版第一部詩集,最後一集發表於1928年哈代剛逝世不久。他的詩的內容包羅較廣,大而宇宙之主宰,小而一草一蟲,皆發之於詩。他以詩的形式闡明自己的思想,認為人世如此混亂,人生如此悲慘,應尋其病源,作為醫治的根據,不應諱疾忌醫,非說一切皆光明燦爛不可。哈代不承認自己是悲觀主義者,他認為看陰暗面,並非單純為瞭揭露,而是為瞭認識病源,加以治療。在維多利亞時代,科學技術日益進步,工業商業日益發達,英國人因而沾沾自喜,且寄希望於科學日益發展之將來。但哈代則認為,人類實際上是知識日增而智慧日損。哈代有一些詩再三表達這一觀點,且有唯恐人類世界有黑暗時代再臨之虞。哈代詩中又有一類,言鳥獸昆蟲可能有人類所缺乏的智慧,對近代科學研究的成果,已有預見。而他寫人生之虐謔,寫心理之入微,則又各自成類。

  哈代的作品中,最能發揮思想、馳騁筆墨者,是以拿破侖戰爭為題材的史詩劇《列王》。哈代曾說,他鑒於歐陸作傢寫拿破侖戰爭時對英國在這一戰爭中的地位和作用多有忽略,乃奮而寫此。他以范圍更廣、內容更豐富的歷史事件為例,更明確、更系統地闡明他對宇宙和人世的看法。這部作品的主旨,在於說明人世間一切全憑宇宙主宰(哈代稱它是“彌漫各處的意志”等等)的指揮控制。不僅億兆群眾不知為何受到戰爭的災禍,即使是驅使千萬人赴戰場的主帥和帝王將相乃至拿破侖,都不過是這個宇宙主宰在懵懂昏聵中撥弄支使的傀儡。哈代十分關註在戰亂時代無辜遭殃的平民,他的同情甚至達於戰場上受禍的小兔、鼴鼠、蝴蝶、蟲蟻乃至禾苗。這部史詩劇用瞭3種文體:散文、無韻詩及有韻詩。散文多用以寫每幕背景,無韻詩部分則所占比例最大。它吸收瞭古希臘悲劇和史詩的特點,英國伊麗莎白時代戲劇的穿插,又在普通戲劇形式之上增加瞭戲中之戲,從而創造瞭一個世界之上的世界。眾神靈居於上層世界,俯視下界,以各自的態度對下界議論評騭,解說詮釋,自成一個舞臺。至於人間舞臺,則包括宮廷、戰場、村人酒店、山頭烽火;大而整個歐洲,小而私人密室,眾而千軍萬馬,少而單人獨騎,無不歷歷在目。這部詩劇共3部、19章、133場,分3次於1903、1906、1908年出版。原非供舞臺演出之用,而隻供案頭誦讀。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曾選出其中若幹幕正式演出,獲得成功。

哈代塑像

  1912年哈代的夫人去世,1914年哈代與他的女秘書結婚,這就是以後為他作傳的弗洛倫斯·愛米麗·達格黛爾。哈代晚年享受到英國人最高的推崇。1928年1月11日去世,葬於倫敦威斯敏斯特教堂詩人之角,其心臟則葬於故鄉斯廷斯福德教堂墓地。

  哈代的作品反映瞭資本主義侵入英國農村城鎮後所引起的社會經濟、政治、道德、風俗等變化和人民的悲慘命運,揭露瞭使人窒息的資產階級道德、法律觀念的虛偽性。哈代認為,世事齟齬,人事參商,人生的幸福快樂是偶然的,而痛苦憂患則是經常的。這是因為宇宙本身存在著缺陷,安排世事的宇宙的主宰本身無知無識,懵懂昏聵。宇宙間絕沒有象基督教所宣傳的那樣公正仁愛、全智全能的上帝這樣的神統治宇宙,安排人事,人間才產生瞭窮通不齊的命運,進退維谷的窘迫,人類才有福禍無門的遭遇,憂樂莫測的際會。而他所著重表現的是人,是人的本能,人的感情,特別是愛情。他認為愛情是人類最強烈的感情,最能表現人的本能和感情。他的小說裡幾乎無一不接觸到愛情這一主題。哈代站在人的自然感情一邊,通過愛情、婚姻等問題著力表現個人對抗社會慣例和宗教、法律觀念的悲劇性沖突,尖銳地批判瞭那種認為維多利亞時代英國精神和物質文明都達到瞭高峰以及它在宗教、道德風尚方面都臻於至善的觀點。

  哈代所創造的人物,尤其是婦女形象,如《遠離塵囂》中的拔示巴、《還鄉》中的遊苔莎、《德伯傢的苔絲》中的苔絲、《無名的裘德》中的淑·佈萊德赫,都各有鮮明的個性,給人留下不可磨滅的印象。哈代寫景的技巧尤為突出,在他筆下的景物都具有自己的個性,景與人化,情景交融,在作品中景物描寫起到瞭重要的作用,尤其是被哈代命名為威塞克斯地區的自然風光。雖然哈代的文筆有些拖沓,夾用拉丁文,對話不太自然,但作品結構精密,含有詩意,能使讀者開卷後不忍釋手。

  哈代在英國文學史上作為重要作傢的地位早已確立,但一度受到忽視。20世紀以來,哈代的作品愈來愈受到重視,研究哈代的學者不斷出現,他的作品也不斷被改編成電影上映。哈代的作品已有幾種被翻譯介紹到我國。

  

參考書目

 David Cecil,Hardy the Novelist,London,1954.

 Carl J. Weber,Hardy of Wessex,London,1965.

 F. E.Hardy,Life of Thomas Hardy,London,1970.

 Michael Millgate,Thomas Hardy: His Career as a Novelist,London,19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