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大陸幅員廣袤,歷史悠久,種族繁多。由於地理、歷史和種族的不同,宗教信仰和生活習俗的差異,非洲各地的舞蹈也是千差萬別的。人們一般根據非洲大陸的人種及其舞蹈的基本特點,把非洲的舞蹈劃成兩大類,即:北非的阿拉伯舞蹈和黑非洲的黑人舞蹈。前者分佈於地中海南岸,撒哈拉沙漠以北的阿拉伯人居住區,後者則分佈在包括撒哈拉以南,西起塞內加爾河域,東至赤道非洲東海岸(包括鄰近島嶼)的整個黑非洲大陸上的蘇丹各族和班圖各族人地區。但其中北非的古埃及舞蹈,西北非偏僻山區和沙漠綠洲洲中至今尚存的柏柏爾人舞蹈,東北非以及紅海沿岸的索馬裡人和埃塞俄比亞人的舞蹈,印度洋馬達加斯加人的舞蹈,又另具自己的傳統和種族特點。

  黑人舞蹈 舞蹈是非洲黑人最古老、最普遍,也是最主要的藝術形式。它是整個黑非大陸文明歷史的豐富遺產。在赤道以南佈須曼人居住區的巖洞上的壁畫表明,早在6000多年以前,這裡就有瞭舞蹈。然而,早期的黑人舞蹈並不為世人所知,一直到公元3~13世紀,由於西非加納王國的興起,隨著大批阿拉伯商人和旅遊者的進入,人們才開始對西非的黑人舞蹈有所瞭解。在9世紀前後的阿拉伯古籍中,就有關於被俘的俾格米人在阿拉伯宮廷獻技藝舞的記載,10世紀左右,北非柯多拉的一位地理學者阿佈-烏巴德·阿爾-巴克利也曾記錄瞭西非古加納人在祭祀時用鼓伴奏的宗教舞蹈;14世紀伊本·巴都塔在其著作中也記有馬裡皇室的音樂舞蹈場面;而在16世紀貝寧的青銅浮雕上,已可看到吹奏象牙號角、敲打金屬鑼和響鈴為舞蹈伴奏的畫面。15世紀以後,由於白人殖民者的入侵和統治,非洲黑人的傳統舞蹈曾被視為異端邪說受到殖民者殘酷鎮壓和破壞,直到20世紀50年代,隨著非洲民族解放運動的興起,許多非洲國傢相繼獲得獨立之後,非洲的黑人舞蹈才得到應有的恢復和發展。

  黑人舞蹈形式多種多樣,一般可分為兩大類,即傳統的禮儀性舞蹈和民間自娛性舞蹈。傳統的禮儀性舞蹈(包括各種宗教儀式的和祭典儀式的),指在一定的場合,一定的時間,按照一定的程式,並為某一具體宗教和祭祀目的而跳的舞蹈。早期的傳統禮儀性舞蹈,不但有其固定的程式和為本部族每個成員所能心領神會的內容,而且在動作、服飾、參加人員、舞蹈伴奏的鼓點和歌詞內容等許多方面,都有嚴格的規定。這類舞蹈范圍很廣,如:敬神舞、驅邪舞、生育舞、割禮舞(成年舞)、葬禮舞、耕種舞、狩獵舞、求雨舞、豐收舞、戰鬥舞、慶賀舞等等。它起著維護宗教信仰、保持傳統習俗,傳遞知識,團結人民等種種社會功能,具有很強的社會內聚力量。傳統的禮儀性舞蹈多起源於原始的宗教和迷信,它是非洲文化的主要遺產,也是非洲黑人舞蹈的靈魂和精髓。民間的自娛性舞蹈也包括各種帶有表演和競賽性的技藝舞蹈。非洲的黑人舞蹈並不僅是因宗教信仰的激發和各種儀式的需要而產生並存在的(許多儀式舞蹈也起源於生產勞動),事實上,非洲的黑人是最善於用身體的動作和節奏來表達自己情感和欲望的。尼日利亞的姑娘們從日常簡單的舂米勞動中創造出一系列優美的舞蹈動作,隨著舂桿上下不停的運動,婦女們的身體也就具有瞭相應的節奏律動;加納北部的費拉費拉族的獵人們為瞭嚇退野獸而叫喊,跺腳和揮舞棍棒,隨著領頭人的叫聲人們一邊跟著呼應,一邊隨著有節奏地跺腳,形成一種戰鬥性舞蹈;中非普蒂族的一個俾格米人,吃過晚飯後會漫不經心的敲起鼓來,人們隨之用雙腳不停地跳動,逐漸就形成瞭通宵達旦的集體舞蹈……。這類舞蹈,一般都沒有固定的程式,也不受時間、場合和人數的限制,帶有明顯的娛樂性和即興性。其中某些舞蹈經過不斷的演變逐漸形成為一種傳統的舞蹈,常在某種儀式或者集會上表演。與此同時,某些傳統的禮儀性舞蹈,也逐漸演變為一種民間的表演性舞蹈。

非洲黑人舞蹈

  黑人舞蹈的節奏強烈,它的動作特征,主要是強調瞭人體每個部位,如頭、頸、肩、胸、腰、胯和四肢的表現力,其中最突出的是頭部的甩動、胸部的起伏、腰部的屈伸、胯部的擺動和旋轉。舞蹈動作並無嚴格的規定,隻有比較統一的律動和節奏。由於地理環境、歷史發展以及各個部族的勞動方式和生活習俗的不同,各個地區的舞蹈風格和特點也有鮮明的差別,如:非洲中部內陸山區的舞蹈,其動作伸展開放,並多上下騰跳和腳下的踢踏,氣質開朗明快。而沿海地區和熱帶林區的舞蹈則以軀體的伸屈起伏、胯部的擺動和旋轉為主,節奏鮮明而激烈,動作更富有細膩的表現力和生命的活力。

  黑人舞蹈的伴奏樂器是以鼓為主的打擊樂器。鼓是非洲黑人舞蹈音樂的靈魂。各式各樣的鼓用木棒、竹棍和手掌敲擊出各種不同的音色和音調,並交織成各種復雜而又鮮明的節奏,控制著整個舞蹈情緒的發展和變化。其他的伴奏樂器還有葫蘆、木梆子、金屬鈴之類的各種響器,木琴以及簡單的木管等。在傳統的舞蹈伴奏中弦樂器十分罕見。歌唱是非洲黑人舞蹈音樂的另一個特點。最常見的形式是先由一名歌手(一般是長者)即興朗誦或領唱,眾人合唱疊句部分,或者與之互應並與鼓聲和樂器的演奏有機地組成節奏鮮明的旋律。在舞蹈的進程中還時常伴有喊叫,以抒發感情,增加舞蹈的氣氛。

  原始的黑人舞蹈服飾十分簡陋,舞者大多全身赤裸,僅在腰際系一遮體物。隨著生產和文明的發展,貝殼、羽毛、上瞭顏色的種子、小珠子、各種金屬制品、植物纖維的編織物以及各種獸皮都被精心地加工美化用作舞蹈裝飾。為瞭突出身體某一部位的動作,舞者常在這個部位佩帶上各種各樣的飾物,如在胸前掛上一條條用貝殼或珠子串成的帶子,以突出上身的蠕動和起伏;在腰間系上佈條、草裙或者毛皮,以誇大胯部的擺動和旋轉;在四肢套上麻或其他東西做成的環,以使兩臂和小腿的動作更加的突出和醒目;有的部族在舞蹈時都喜歡帶上嘎嘎作響的腿飾和腳鈴,用以加強動作的節奏和舞蹈的氣勢。

  化妝和道具對舞蹈起著渲染和烘托的作用。但在某些傳統舞蹈(特別是宗教舞蹈)中,化妝和道具則具有特殊的意義。在黑非洲,人們常常把某種野生動物當做神來崇拜,因此,面具(包括雕刻)和面具舞蹈就成瞭這種崇拜的象征和主要的表達方式。按照傳統的觀念,舞蹈者隻要一戴上面具,他就擺脫瞭自身的限制,而成為這種面具的精靈或媒介。在一些部族的傳統舞蹈中,舞者也有在全身繪制各種圖案和花紋的情況,多見於紅、白兩種顏色。這些圖案花紋和小面具一樣,已不僅限於裝飾和美觀,它常常具有吉祥或驅邪的含義,有的則是本部族的一種象征。直到現代,面具舞蹈和文身在黑非洲的中部和西部一些較為原始的部落和地區仍很流行。

紮伊爾的歡迎舞

  非洲黑人舞蹈的豐富遺產,雖受到外族侵襲和種族遷移的影響,以及殖民者的破壞和摧殘,但它仍舊保持瞭原有的面貌和特色。15世紀以後,隨著大批黑奴的被販賣,非洲黑人的音樂和舞蹈也被帶到瞭美洲並對西方世界的音樂和舞蹈產生瞭很大的影響。它特有的節奏是現代西方大多數流行音樂如爵士樂、搖滾樂、迪斯科音樂舞蹈的來源,從其動作和節奏中,可明顯看到非洲黑人舞蹈的影響。

  北非的阿拉伯舞蹈 北非的尼羅河流域,是世界文明的搖籃之一。在埃及古代帝王和法老的墓穴與金字塔裡,發現的繪有各種舞姿和舞蹈場面的壁畫,為研究5000年前古埃及舞蹈和北非舞蹈的發展史,提供瞭許多寶貴資料。7世紀阿拉伯人侵入北非。17世紀以後,大量阿拉伯移民的遷入並與當地居民相融合,很快完成瞭這一地區的阿拉伯化。除少數偏僻地區的柏柏爾人和信奉基督教的科普特人外,這裡的居民絕大多數講阿拉伯語,穿阿拉伯服裝,並且自認為是阿拉伯人。北非的阿拉伯舞蹈,主要分佈在現今的埃及、蘇丹、利比亞、突尼斯、阿爾及利亞和摩洛哥等國以及與其相毗連的一些地區。

  由於地理和歷史的種種原因,北非的阿拉伯舞蹈,受到瞭埃及、印度、土耳其以及歐洲文化的許多影響,從而形成瞭自己特有的風格。舞蹈多彩多姿,舞蹈語匯豐富,題材廣泛。一般來說,其女性舞蹈比較註重上肢和腰部的動作,動胯是它突出的特點,舞姿輕盈柔慢,抒展而富有韻律感,舞蹈節奏鮮明、動作精巧而富有技巧性。男性舞蹈較註重下肢和腳部的踩踏,動作慓悍有力、純樸自然。舞蹈多以安達盧西亞音樂伴奏,多有伴唱,曲調優美,節奏明快。舞蹈服裝,男子多著阿拉伯長袍,頭纏白佈或戴伊斯蘭小帽;女子一般身著色彩鮮艷的長袍,腰系絲質彩帶,頭披各色紗巾並特別註重佩帶各種金銀首飾和胸飾。著名的舞蹈有埃及的女性舞蹈東方舞、男性舞蹈棍子舞;阿爾及利亞的婚禮舞;蘇丹的康巴拉舞;突尼斯的罐舞;摩洛哥的騎士舞以及利比亞的卡斯卡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