М.А.巴拉基列夫

  俄國作曲傢、鋼琴傢、指揮傢和音樂活動傢。1837年1月2日生於下諾夫哥羅德城,1910年5月29日卒於聖彼德堡。少年時受作傢兼音樂評論傢А.Д.烏雷貝舍夫的啟發,在音樂上得到進展。1853~1855年在喀山大大學數學系當旁聽生。1855年到聖彼得堡,結識瞭М.И.格林卡和В.В.斯塔索夫,在藝術思想和美學觀點方面深受他們的影響。1856年首次以鋼琴傢和指揮傢身份在聖彼得堡演出。1857年起相繼結識Ц.А.居伊、М.П.穆索爾斯基、Н.А.裡姆斯基-科薩科夫、А.П.鮑羅丁等,於1862年形成瞭以他為首的“新俄羅斯樂派”(即“強力集團”或“五人團”,亦稱“巴拉基列夫小組”)。1860年曾到伏爾加河流域采集民歌。1862年在聖彼得堡主辦免費音樂學校。1867~1869年任俄羅斯音樂協會指揮。1870年以後,新俄羅斯樂派逐漸解體,他思想消沉,停止瞭創作和演出。80年代初雖恢復音樂活動,但已喪失以往的銳氣。主要作品有:莎士比亞悲劇《李爾王》配樂(1859~1861),兩部交響曲(1898、1908),4首管弦樂序曲(1857、1858、1862、1867),交響詩《塔瑪拉》(1882,根據М.Ю.萊蒙托夫同名詩作),鋼琴幻想曲《伊斯拉美》(1869),以及40首聲樂浪漫曲等。他還將自己采集的民歌配上鋼琴伴奏,編成集子出版,有力地推動瞭民間音樂的研究工作。巴拉基列夫的創作吸收東方(高加索)素材,強調音樂的標題性,繼承和發揚瞭格林卡的音樂傳統,為俄國民族音樂的發展作出瞭重要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