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各級學校舉辦的,便於學生從事就業準備和進行生產勞動技術教育的工廠或農場。既培養人,又出產品,這是校辦工廠、農場與社會企業的根本區別,也是校辦工廠、農場的主要任務。

河北省辛集中學學生和教師在校辦工廠勞動

  中國把辦好這種工廠、農場,看作是貫徹中國共產黨的教育方針、實施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重要途徑。早在抗日戰爭時期,共產黨領導下的抗日根據地的大、中、小學都進行生產勞動,如開荒種地、開辟農場;組織縫紉、紡線、燒炭、打鐵、木工、化工等組,建立許多小生產車間,全面實行勤工儉學。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在學習蘇聯教育經驗的過程中,部分學校創辦瞭教學生產實習工廠,建立瞭實驗園地。1958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教育工作的指示》中明確提出:“學校辦工廠和農場……學生可以在學校自辦的工廠和農場中勞動。”在黨和政府的指導下,全國各地校辦工廠、農場迅速發展起來。“文化大革命”中,校辦工廠、農場遭到嚴重破壞。1976年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團以後,校辦工廠、農場重新走上瞭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正確軌道。校辦工廠、農場實行獨立經濟核算,講求經濟效果,同時遵循教育規律,根據大、中、小學工作條例和教學計劃安排學生學工、學農勞動和生產實習。高等學校校辦工廠結合教學、科研,發揮學校的科學技術優勢,試制、生產瞭一批技術性能良好的產品,包括科研設備、教學儀器、儀表、機電、化工及計算系統等,其中部分已具有國內外先進水平,填補瞭國內稀缺項目的空白,對國民經濟建設有重要意義。校辦農場組織學生科學種田,培育良種,改良土壤,改革耕作技術等,為農村提供各種作物良種和科學管理的經驗,對農業生產的現代化作出瞭貢獻。校辦工廠、農場的經濟收益,部分地補充國傢所撥教育經費的不足,改善瞭辦學條件,提高瞭教育質量,促進瞭教育事業的發展。

  在中國,校辦工廠、農場應遵循的管理原則有:①堅持為教學、科學實驗服務的方向。②堅持以學為主的原則,合理安排教學與生產勞動時間。③堅持自力更生,艱苦創業的精神。④選擇生產項目時應註意適合學生年齡和發育特點,有助於學生全面發展。⑤堅持以計劃調節與市場經濟調節相結合的原則安排生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