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一所文理科綜合性大學。1921年由著名愛國華僑陳嘉庚創辦於福建廈門。1937年,被國民黨政府接管,改為國立大學。抗日戰爭時期,曾遷往閩西長汀堅持教學。1946年遷回廈門,設文、理、工、法、商5個學院17個學系。

廈門大學校園一角

  早在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就在廈門大學開展革命活動。1925年,學校建立瞭中國共產黨支部,領導廣大進步師生進行瞭反對帝國主義、反動軍閥的革命運動。1931 年“九·一八”事變以後,學校發表瞭“告各友邦人士書”組織學生抗日救國會,派代表前往廣州、南京等地請願,要求抗日。抗日戰爭勝利後,學校師生積極投入瞭爭民主、反內戰、反饑餓、反迫害的革命鬥爭。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廈門大學成為以文、理科為主的綜合性大學,規模有瞭很大的發展,教學和科研工作都取得瞭顯著成績。

  1983年,學校設有經濟、海外函授2個學院和18個系(41個專業):政治經濟系、計劃統計學系、財政金融學系、會計企業管理學系、對外貿易學系、中文系、外文系、歷史系、哲學系、法律系、新聞傳播系、數學系、計算機科學系、物理系、化學系、生物系、海洋系、科學儀器工程學系。

  各系學制,本科生為4年,碩士、博士生各為2~3年。1983—1984學年有本科生4793人,研究生379人。全校有教師1278人,其中 教授36人,副教授86人,講師706人。

廈門大學人類博物館

  隨著教學和科研的發展,學校先後建立瞭物理化學研究所、亞熱帶海洋科學研究所、細胞生物研究室、寄生動物研究室、物理學研究所、數學研究所、環境科學研究所、南洋研究所、經濟研究所、歷史研究所、中國語言文學研究所、高等教育科學研究所、臺灣問題研究所等20個研究機構,還有人類博物館和魯迅紀念館。有專職科研人員296人。

  理科各系以基礎理論研究為主,兼顧應用科學,在催化化學、電化學、寄生蟲學、生物化學、細胞學、大范圍幾何分析、發光物理等方面的研究,成績較為顯著。學校利用地處海濱的有利條件,在創辦時期生物系就開始進行海洋生物學的研究。海洋系積極開展海洋科學的教學和研究,在海洋化學、海洋生物學、水聲學等方面取得瞭多項成果,已成為中國海洋科學研究與人材培養的主要基地之一。1978年以來,學校有83項科研成果獲得國傢、各部委、省、市級的獎勵。

  魯迅於20年代曾在中文系任教。著名經濟學傢王亞南在1950~1969年任校長期間,建立瞭學校經濟理論學科研究的基礎。學校文科各系在中國經濟問題、《資本論》、部門經濟、東南亞、明清史和隋唐史、魯迅著作、漢語方言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不少成果。

  廈門大學和海外華僑關系密切。建校後,廣大愛國僑胞一直關心、支持學校的建設。為開展東南亞問題與華僑問題的研究,學校於1947 年設立南洋經濟研究室,1956年擴充為“南洋研究所”。同時還設立“華僑函授部”,後改為海外函授學院,先後從30多個國傢和地區招收瞭1萬多名海外函授生。1983年設有中國語文專科、中國語文進修班、中醫內科專科、中醫針灸班和面授的短期中文學習班,以及用英語進行函授教學的基礎漢語班。有海外函授學生1791人。

廈門大學學生在上課

廈門大學校景

  從1921~1983年的62年間,學校共培養瞭2萬多名本科生,200多名研究生。畢業生分佈國內外,其中不少已成為中外著名的專傢學者,如盧嘉錫、吳亮平、許滌新、謝希德、柯召等。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的34年中,學校培養的學生在數量上超過瞭以往28年近10倍。不少畢業生科學研究成果卓著,如數學傢陳景潤,就是該校1953年畢業生。

  學校開展瞭國際學術交流活動,已與法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國的5所高等學校建立瞭校際合作關系。

  學校擁有藏書、期刊130多萬冊的圖書館和許多具有現代化儀器設備的實驗室。(見彩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