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劇結構理論之一。亦稱“三整一律”。先由文藝復興時期義大利戲劇理論傢提出,後由法國古典主義戲劇傢確定和推行。三一律規定劇本創作必須遵守時間、地點和行動的一致,即一部劇本隻允許寫單一的故事情節,戲劇行動必須發生在一天之內和一個地點。法國古典主義戲劇理論傢佈瓦洛把它解釋為“要用一地、一天內完成的一個故事從開頭直到末尾維持著舞臺充實。”

  三一律是從亞裡斯多德的《詩學》引申出來的。在《詩學》中,亞裡斯多德論述瞭戲劇行動的一致性,,認為戲劇“所模仿的就隻限於一個完整的行動”,但並不排斥使用次要的情節。他也提到“悲劇力圖以太陽的一周為限”,但這隻是指演出時間的長度。16世紀,亞裡士多德的觀點被闡發、曲解。意大利理論傢基拉爾底·欽提奧在1545年首先提出“太陽運行一周”指的是劇情的時間。其後,洛德維加·卡斯特爾維屈羅在註釋《詩學》時又進一步闡述瞭劇情時間與演出時間必須一致的觀點,並認為戲劇“必須真正限於一個單一的地點”。此外,戲劇行動的一致性也被加上瞭排斥次要情節、隻能有一條情節線的限制。17世紀,三一律被法國古典主義戲劇傢當作不可違反的規定而極力推行,並在歐洲劇壇長期占據統治地位。18世紀以後,隨著浪漫主義戲劇的興起,三一律不斷受到戲劇傢的抨擊,逐漸被沖破。

  三一律作為古典主義戲劇的一條固定法則,對劇本創作是一種嚴重的束縛,它最終被打破是勢在必然。不過,作為戲劇結構的一種形式,它可以使劇本結構更趨集中、嚴謹,一些劇作傢運用它曾寫出成功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