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P.薩特

  法國劇作傢、小說傢、哲學傢。1905年6月21日生於巴黎。1924~1928年在巴黎高等師範學院攻讀哲學。1933~1934年在柏林法蘭西學院哲學系學習,開始形成存在主義哲學思想體系。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他應徵征入伍。1940年被德軍俘虜,1941年獲釋,遂參加法國地下抵抗運動。戰後創辦《現代》雜志,1955年曾訪問中國。1964年瑞典文學院決定授予薩特以諾貝爾文學獎金,被薩特謝絕,理由是他不接受一切官方給予的榮譽。1980年4月15日逝世。

  薩特一生寫瞭11部劇本,還寫過幾部電影腳本。他的劇作取材廣泛,戲劇構想獨具一格,藝術手法嫻熟,臺詞精妙。而寓於劇作中的存在主義哲理,則是使薩特區別於其他所有劇作傢的一個主要特征。薩特說過:“任何戲劇都是以表現哲理為前提的。”他又說:“的確,人在一定的境遇中是自由的,他在這種境遇中並通過這種境遇進行自我選擇,因此,在戲劇中必須展示人所處的簡單境遇,以及在這些境遇中所作的自由選擇。”他主張戲劇要表現人在一定境遇中的自由選擇,故而他的劇作也稱“境遇劇”。薩特所謂的“境遇”,就是制約人的自由行為的種種客觀條件,包括國傢、社會、制度、人際關系、倫理道德、傳統習俗等等。人既然隻能在一定的境遇中選擇自己的行為,而行為與境遇又始終處於矛盾狀態,那麼表現這種矛盾沖突便是境遇劇的核心問題。

  薩特於1940年6月被德軍俘虜後關在集中營裡,發現戲劇對人的心靈具有極大的震撼力,便寫瞭一個關於聖誕節故事的劇本《巴裡奧納或雷電之子》,表現教徒和非教徒的團結精神。

  神話劇《群蠅》(1943),是薩特獲得著名存在主義劇作傢聲譽的奠基石。該劇取材於古希臘神話,描寫王子俄瑞斯忒斯戰勝朱庇特,主宰自己的自由意志,終於鏟除篡位的暴君,報瞭殺父之仇的故事。俄瑞斯忒斯最後把天神朱庇特點化的能使人產生負罪心理的蒼蠅引走,恢復瞭阿耳戈斯城邦的自由。劇本以象征性的臺詞暗示人民終將覺悟,擊敗德國法西斯統治。

  寓言劇《密室》(1944)鞏固瞭薩特作為存在主義代表作傢的地位。劇本把相互角逐的一男二女置於陰森的地獄式的房間裡,三個亡魂都不改生前的本性,每個人都為一己之私而試圖葬送另外兩個人的幸福,但誰也不能如願以償,以至男主角加爾散不勝感喟地說:“他人就是地獄。”這句話尖銳地揭示瞭資本主義社會中以鄰為壑的人際關系,從一個方面反映瞭這個社會的現實。這句話已成瞭存在主義的名言。

《死無葬身之地》劇照

  薩特於戰後發表的《恭順的妓女》(1946)是他一系列劇作中的佼佼者。劇本較為深刻地揭露和鞭撻瞭美國白人種族主義者對黑人群眾的歧視和殘酷迫害以及白人參議員的偽善嘴臉,劇本對社會最底層的黑人群眾和妓女寄予同情,呼籲社會正義,從而體現瞭劇作傢的人道主義精神。但是劇中女主角最後仍然被種族主義者的花言巧語所引誘,為白人兇殺犯作瞭偽證,並且投入其懷抱。這是劇本留給人們的翳影。同年發表的另一部政治劇《死無葬身之地》同樣具有一定的思想深度。劇本以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法國遊擊隊抵抗維希賣國政府的英勇鬥爭為背景,揭露賣國主義分子對遊擊戰士的瘋狂鎮壓,頌揚愛國主義者寧死不屈的氣概。不過該劇過多地表現戰士們臨死前的心理──生理變態現象,而對於抵抗戰士寧死不屈行為的目的和意義則未能作深刻揭示。以上兩部劇本的政治色彩多於存在主義色彩,體現瞭薩特的“介入文學”精神,具有現實主義特色,因而能煥發出較高的思想和藝術價值。

  稍後發表的《骯臟的手》(1948)是一部引起激烈爭議的劇本,受到瞭進步力量的批判。劇本虛構瞭一個名為伊利裡的東歐小國傢裡無產階級黨內兩派政治鬥爭的情景,試圖說明“誰也不能清白無辜地執政”這樣一個道理。由於劇作傢把耍弄權術、背信棄義、行兇暗殺等政治鬥爭手法搬到瞭無產階級黨內,所以該劇上演後得到瞭某些國際反共勢力的喝彩,薩特本人也不得不承認“劇本客觀上變成反共的瞭”。這部作品使薩特文學創作的思想傾向受到瞭質疑。

  半神話半寓言式的劇本《魔鬼與上帝》(1951)刻畫瞭一個嗜殺成性的古代政治頭領格茨的形象,他和別人打賭有行善的可能,便搖身一變而成為好人。從此格茨便施惠與農民,企圖博得他們的信任。但是結果卻適得其反,他對農民的懿行善舉卻招來他們的憎惡,於是他又恢復本性,立意為惡。劇本宣揚善惡相濟、無惡不成善的思想,說明人是生而相殘的,人之所以成為人,就是因為懂得仇恨,蹈襲“性本惡”的舊轍。

《魔鬼與上帝》劇照

  劇本《涅克拉索夫》(1955)揭露瞭在壟斷資產階級操縱下的某些新聞機構和政客的反蘇反共政治陰謀,這是繼《恭順的妓女》之後較為深刻地揭示資本主義社會內幕的一部政治劇。《阿爾托納的幽禁者》(1959)描寫瞭一個參加過侵略戰爭的納粹軍人因畏罪而隱居長達13年,終至與世隔絕、喪失現實感的情景,揭示出某些違時背勢的資產者的生活悲劇。

  薩特的另外兩部劇本是:根據大仲馬同名劇本改寫的《凱恩》(1954)和《特洛伊婦女》(1965)。

  薩特的戲劇一般都浸漬著存在主義哲理,但某些政治劇卻往往超出這種思考的囿限,更富現實感。不過,人們通常都把《密室》和《群蠅》等含有濃重存在主義哲學思想的劇本舉為他的代表作。

《密室》劇照

  薩特的戲劇雖不以情節取勝,但善於處理戲劇沖突,往往在結尾時造成戲劇性的突變,使行為和境遇的矛盾得到迅速解決,而且,劇本的哲學思索給人以雋永的回味。除開劇本的哲理和政治上的得失,薩特的劇本從總體結構、人物與情節的設計以及臺詞的運用等方面來說,在法國現代戲劇中堪稱出類拔萃之作。

  

參考書目

 Francis Jeanson,Sartre,Desclée,de brcuqer,196.

 F.Georges,Sur Sartre,Christian-Bourgeois,19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