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英語詩人。生於紐芬蘭島的西海灣,曾在美以美會聖約翰學院學習,後在沿海島嶼任教並進行傳教活動。1907年進入多倫多大學維多利亞學院攻讀神學,1917年獲神學博士學位。1920年在這所學院任教,直至1935年以榮譽教授退休。

  普拉特早期的敘事詩集《巫婆施術》(1925)和《提坦》(1926)描寫海上生活,後者以捕獲一條巨鯨的情景比喻戰爭的破壞性。此後,發表瞭兩部描寫“泰坦尼克”遊輪沉沒事件的長篇敘事詩,描繪瞭輪船與冰山山相撞、旅客遇難等情節。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普拉特轉而描寫戰爭和歷史事件,如長詩《敦刻爾克》(1941)和《他們回來瞭》(1945)等。長詩《比勃夫和他的道友們》(1940)寫17世紀天主教耶穌會教士比勃夫等人去休倫族印第安人聚居區(在今安大略省西北部)傳教,10年後,易洛魁人入侵,出於宗教仇恨,將比勃夫等人燒死。詩中表現瞭比勃夫等人為宗教獻身的精神,反映出作者對宗教的虔誠的態度。長詩《沖向最後一顆道釘》(1952)取材於第一條橫貫加拿大本土的大鐵路建設工程。詩中對建設中的困難、人民的開拓精神、與保守思想的鬥爭等作瞭如實的描述。這兩部作品先後獲得總督文學獎。

  普拉特受歐洲現代流派的影響,在詩歌的題材和形式上都突破瞭聯邦時期浪漫主義詩人的創作。他的詩中有對偶體,但更多的是無韻體。他還以動物作為詩的主人公加以刻畫。他的史詩篇幅冗長,結構不夠嚴謹,但選材別致,詞匯豐富,寫情寫景細致入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