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或其他年長者在傢庭內自覺地、有意識地對子女進行的教育。這種教育是對兒童青少年進行教育的一個重要方面,是一個國傢和社會整個教育事業的有機組成部分,其起迄年齡各國主張不盡相同。如委內瑞拉把胎兒期到6歲的兒童列為傢庭教育的對象,並且把這段時期的兒童教育列為智力開發部規劃的第一項工作。就大多數國傢來說,則把初生到16歲的孩子作為傢庭教育主要對象。一般公認,兒童在7歲前受傢庭教育的影響最深。鑒於傢庭教育對新一代成長的重要意義,中國已把它作為中華全國婦女聯合會的工工作重點之一。

  有關傢庭教育的記載始見於奴隸社會。如斯巴達的兒童,7歲前受傢庭教育,7歲後男孩被送入國傢教育機關學習。雅典未滿7歲的兒童,在專職的男女奴隸監護下受傢庭教育,從7歲起男童便入學校求學。中國古代也很重視傢庭教育,很早就有“孟母擇鄰”、“嶽母刺字”等故事。關於傢庭教育的文獻,先有魏晉南北朝顏之推的《顏氏傢訓》,後有唐代無名氏的《太公傢教》,宋代王應麟(一說為區適子)的《三字經》和司馬光的《傢范》、清代孫奇逢的《教子傢訓》和朱柏廬的《朱子治傢格言》等。這些童蒙課本大多宣揚封建倫理綱常和處世哲學。但是,其中關於傢庭教育的理論也有不少可取之處。如顏之推提出瞭傢庭教育的特殊作用和重要性。他提出的傢庭教育應及早實施,而且越早越好;父母對子女應嚴格要求,勤於督導,把愛與教結合起來;父母對子女要全面關心等,都有獨到之處。近代對傢庭教育的理論和實踐產生重要影響的教育傢,有捷克的J.A.誇美紐斯,英國的J.洛克,瑞士的J.H.裴斯泰洛齊,蘇聯的А.С.馬卡連柯和В.А.蘇霍姆林斯基,中國的陳鶴琴等。

  傢庭教育的任務:在兒童入學前主要是使兒童的身心得到健全的發展,為接受學校教育打好基礎;在兒童入學後,主要是配合學校教育使其品德、智力和健康得到正常發展,將來能成為國傢的建設者。中國強調傢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目標的一致性,堅持德、智、體全面發展的教育,使兒童成為具有共產主義遠大理想、有道德、有知識、有體力,立志為人民作貢獻,為祖國作貢獻,為人類作貢獻的一代新人。1982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規定,父母有撫養教育未成年子女的義務。傢庭教育起著撫育、培養和教育多方面的作用,良好的傢庭教育能幫助提高學校教育的質量,減少再教育的困難,對一個人的思想品德、聰明才智、個性、愛好的發展起著重大作用。學校教育與傢庭教育是互相促進的。兒童年齡越大,受學校和社會教育的影響也越大。

  不同社會的傢庭教育內容不同,國傢一般不作統一規定。傢庭教育內容一般包括:①健康方面,如培養衛生習慣,預防疾病,鍛煉身體。②德育方面,如培養尊敬老人、友愛、禮貌、誠實、勇敢機智、勤勞儉樸等優良品質。中國還強調培養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及愛祖國、愛人民、愛勞動、愛科學、愛社會主義的道德品質。③智育方面,進行感官訓練、認識周圍事物,豐富科學知識,發展口頭和書面語言,註意音樂、繪畫等藝術教育,培養正當的興趣和愛好,發展個性和求知欲,為入學做好準備等。進行傢庭教育的方式,一般是:經常與幼兒園和學校取得聯系,通過在傢庭進行的遊戲、娛樂、看圖書、做作業以及長輩的言傳身教、傢庭環境及生活實踐的影響等施以個別的教育。

  多數國傢強調為瞭使父母教育好子女,首先必須加強對父母的教育,提高其對養護、教育子女的認識;普及有關教育子女的科學知識,幫助研究、解答問題。為此,有的國傢成立瞭各種形式的傢庭教育研究會、母范學堂、咨詢所、輔導站等。如日本有兒童教育咨詢所160 餘所,美國組織瞭父母、教師聯合會,並有由大學管理和維持的各種研究中心和診所。1982年,中國已有11個省、市、自治區成立瞭省一級的傢庭教育研究會(或促進會),有63個地、市和22個縣成立瞭傢庭教育領導小組和研究小組,有些鄉、鎮也成立瞭相應的組織,如設立傢庭教育輔導站或配備義務的傢庭教育輔導員等,有的工廠舉辦瞭義務咨詢服務站。這些組織和人員的主要任務是調查瞭解傢庭教育情況,舉辦教育子女的科學知識講座,交流經驗,解答問題,輔導教育子女等。此外,中國越來越重視通過廣播、電視、圖書報刊等形式宣傳傢庭教育科學知識。通過學校和幼兒園加強對傢長的工作,利用多種形式提高傢長對教育子女的科學知識,這些已日益成為各國加強傢庭教育的一個明顯趨勢。

  

參考書目

 〔蘇〕А.С.馬卡連柯著,耿濟安譯:《父母必讀》,人民教育出版社,北京,1957。

 〔蘇〕В.А.蘇霍姆林斯基著,杜志英、吳福生、張渭城等譯:《傢長教育學》,中國婦女出版社,北京 ,1982。

 陳鶴琴著:《傢庭教育》,教育科學出版社,北京,1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