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劇作品。據魯迅小說《祝福》改編。劇本於1960年初版,1978年再版。早在1946年,袁雪芬及其雪聲劇團就在上海首演瞭南薇改編的《祥林嫂》。這次改編和演出,開拓瞭越劇選材的範圍。時值魯迅逝世10周年,把魯迅的作品搬上當時的舞臺,也具有現實的鬥爭意義。但由於對魯迅及其作品的戰鬥精神和現實主義深度理解不夠,劇本和演出都還存在一些缺點。1956年,為紀念魯迅逝世20周年,由吳琛、莊志、袁雪芬、張桂鳳重新改編瞭劇本。1962年,再次作瞭較大修改,由上海越劇院演出出。全劇共分14場,描寫年輕寡婦祥林嫂不願再嫁,深夜逃離婆傢,至魯鎮魯四老爺傢幫工。後被搶到山中與獵戶賀老六成親。婚後,夫妻和睦,生子阿毛。不幸賀老六患傷寒病死,阿毛又被狼吃掉,祥林嫂隻得重回魯傢幫工。但因兩次守寡,被人們視為不祥。祥林嫂雖以兩年所蓄工錢捐土地廟門檻贖罪,仍被主人攆出大門。5年後的除夕之夜,淪為乞丐的祥林嫂,終於倒斃在風雪交加的魯鎮街頭。經過重新改編的越劇《祥林嫂》,在舞臺上成功地樹立瞭祥林嫂的悲劇形象。通過這個在封建宗法的夫權、族權、神權迫害下的婦女的一生不幸遭遇,揭露瞭封建宗法制度的吃人本質。她對再醮的抗拒,以及最後對地獄和靈魂的懷疑,有對命運的一定程度的反抗性,表現瞭奴隸開始走向覺醒的精神。全劇再現瞭時代的生活風貌,富有紹興地方的鄉土氣息。

  袁雪芬在演出中成功地塑造瞭祥林嫂的形象。1947年,雪聲劇團的《祥林嫂》攝制成戲曲藝術影片。1962年,上海越劇院的《祥林嫂》攝制成彩色戲曲藝術影片。(見彩圖)

越劇《祥林嫂》(袁雪芬飾祥林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