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日本共產黨所領導的文學運動。1945年,中國和亞洲各國人民反對日本軍國主義的侵略戰爭取得勝利。美國佔領日本,取消軍國主義法西斯律條《治安維持法》。長期遭到監禁的日本共產黨領導人、革命傢和革命作傢獲得自由。隨著日本共產黨的重建,它所領導的文化運動和文學運動也逐步興起。

  日本戰後的革命文學運動,是在宮本顯治和藏原惟人領導下開展的。他們總結瞭戰前日本無產階級文學運動的經驗,認為必須克服戰前的“左傾冒險主義和宗派派主義”,發動“民主主義文學運動”。根據當時日共中央提出的重建黨和鬥爭方針,由藏原惟人、中野重治(1902~1979)、壺井繁治(1897~1975)、秋田雨雀(1883~1962)、江口渙(1887~1975)、窪川鶴次郎(1903~1974)、藤森成吉(1892~1977)、宮本百合子(1899~1951) 、德永直(1899~1958)等人發起,1945年建立“新日本文學會”。翌年出版機關刊物《新日本文學》,並宣佈5條綱領:①創作和普及民主主義文學;②發揚和集結人民大眾的創造性文學力量;③同反動文學和文化進行鬥爭;④爭取進步文學活動的完全自由;⑤同國內國際進步文學和文化運動聯合與合作。1946年,日本共產黨第5次全國代表大會通過的《文化政策》中關於文學的部分,與“新日本文學會”綱領的基本精神完全一致。評論傢、後來擔任過日中文化交流協會會長的中島健藏(1903~1979)、小說傢阿部知二(1903~1973)分別擔任過這個組織的主席、副主席。老作傢志賀直哉(1883~1971)、野上彌生子(1885~  )、廣津和郎(1891~1968) 等也曾給以贊助。

  以後產生瞭一批較好的作品,主要有:宮本百合子的《播州平野》(1946~1947)、《知風草》(1946)、《兩個院子》(1947)、《路標》(1947~1950),中野重治的《五勺酒》(1947),德永直的《妻啊!安息吧》(1946~1948),佐多稻子(1904~  )的《我的東京地圖》(1949),壺井榮(1900~1967)的《妻子的地位》(1949),田中英光(1913~1949)的《少女》(1947),山代巴的《款冬花梗》(1948)等。

  1950年共產黨情報局批評日共,在日共領導階層中產生主流派和國際派的分歧。在文化方針方面也出現瞭兩種觀點,以藤森成吉、野間宏(1915~  )、德永直等人為代表的一些黨員作傢一度脫離“新日本文學會”,重新出版《人民文學》雜志(1950年創刊)。“人民文學派”不滿意“新日本文學會”的上述綱領,而主張必須把下列各點明確地寫進綱領中去,即文學統一戰線必須由共產黨領導,作傢要深入工廠農村,重視培育工農作傢等。他們認為宮本百合子是小資產階級作傢,並對她展開批判。這一派作傢於1952年重新回到新日本文學會,避免瞭進一步的分裂。

  另外,還有一批評論傢,如本多秋五(1908~  )、平野謙(1907~1978)、荒正人(1913~1979)、埴谷雄高(1910~  )、小田切秀雄(1916~  )、佐佐木基一(1914~  )、山室靜(1906~  )等七人,在1946年創刊《近代文學》雜志。這些評論傢大多受過戰前低潮時期的無產階級文學運動的影響,目睹革命文學傢受到的壓迫和侵略戰爭的失敗,度過瞭所謂“黑暗峽谷”。盡管他們也都隸屬於新日本文學會,但卻保留著相對的獨立性,采取尊重文學自主性的立場。他們曾經提出政治與文學論(主要圍繞關於小林多喜二及其作品的評價問題)、換代論、自主論等問題,同新日本文學會內的主要文學傢如中野重治等展開論爭。他們還就戰前無產階級文學運動的所謂“偏向”、黨員作傢的變節和支持侵略戰爭等問題開展批判活動。在這些論爭中,宮本顯治和藏原惟人也發表過一些文章,闡述自己的觀點。近代文學派力量不斷增長,1946年雖有評論傢小田切秀雄由於意見分歧宣佈退出,翌年卻有久保田正文(1912~ )、花田清輝(1909~1974)、大西巨人(1919~ )、野間宏、福永武彥(1918~  )、加藤周一(1919~  )、中村真一郎(1918~  )等8人加入近代文學派;1948年還有寺田透 (1915~  )、三島由紀夫(1925~1970)、安部公房(1924~  )、武田泰淳(1912~1976)、島尾敏雄(1917~  )、梅崎春生(1915~1965)、椎名麟三(1911~1973)、高橋義孝(1913~  )等相繼參加。他們一般被稱為“戰後派”作傢。新日本文學會內,黨員作傢之間和“人民文學派”內部的意見分歧依然存在。同時,近代文學派作傢不斷地發動論爭。1964年,中野重治、佐多稻子、野間宏和竹內實等人,又因為贊成蘇美間的部分核試驗條約而被開除出黨,即與近代文學派所屬一些主要作傢結成同人(後來又有一些新的作傢參加進去),與日共黨員作傢間的意見分歧日益尖銳,終於逐步控制瞭新日本文學會的領導權。

  1965年日共作傢被迫退出新日本文學會,另以現實主義研究會為基本陣地成立“民主主義文學同盟”,出版《民主文學》,繼續活動。

  參加新日本文學會的各派作傢,在50和60年代繼續創作瞭不少優秀作品。其中主要有德永直的《靜靜的群山》(1949~1954)、野間宏的《真空地帶》(1952)、壺井榮的《二十四隻眼睛》(1951)、江口渙的《新娘子和一匹馬》(1948)、高倉輝(1891~  )的《箱根風雲錄》(1951)、中野重治的《五臟六腑》(1954)、山代巴的《板車之歌》(1955~1956)和霜多正次的《沖繩島》(1957)等。此外,村山知義(1901~1977)的劇本創作,壺井繁治、大島博光(1910~  )的詩歌創作方面,也都有不少好作品。